西南大学暑期“三下乡”:助力生态发展 献礼祖国建设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助攻“三农”工作,促进农田有效保护。今年暑假,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以“承持续发展之路,扬和谐生态之道”为宗旨,奔赴重庆市涪陵区,分别于涪陵榨菜厂,污水处理站、黄旗社区、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等地展开调研、宣讲活动。
(调研过程)
走访榨菜基地:可持续发展中的技术创新
7月9日的早,伴随着晨风,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实践团一行,奔赴素有“千里乌江第一城”之称的重庆市涪陵区展开调研。
“涪陵这个地方在冬天来的时候从高处去看,整个山坡上都是一片绿油油的榨菜。”在涪陵榨菜厂,负责人一脸自豪地告诉调研队员。为保证榨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一代榨菜厂人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与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专家,农科所所长等开展深度产学合作,带来了新型的车间技术、食品加工技术、人员培训技术等,为榨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调研队员在榨菜厂的集体合照)
与榨菜厂相隔不远的地方,便可以看到一座污水处理站。一道道工序,一池池生化反应,从榨菜地残渣废水到又可以经自来水厂净化可以使用地自来水,涪陵污水处理站也走过了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对环境的污染降到了最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这一生态理念。因此,当提及到到榨菜废料的污水排放问题,负责人坚定地说到:“他们地废水一定达到可以排放地标准再排放。”
农”号角暖人心垃圾分类我先行
“我们平时的垃圾都要分类扔,今天我学会了如何区分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正在读小学的男孩小海笑着说。
7月10日早7点,沿着蜿蜒的山间公路,一路伴随着奔流的江水和山城清晨的雾霭,小分队成员们来到了位于江北街道的黄旗社区,并在社区广场上进行了关于“垃圾分类”和“农田保护”的集中宣讲。
(对小海进行采访)
为保证宣传效果,实践团成员们一早便将宣传横幅、各类垃圾桶、以及要进行展示的垃圾摆放就绪。活动还未开始,便吸引了不少社区居民的围观。
伴随着张然同学对流程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宣讲活动也正式拉开序幕。“你说是不是什么颜色的垃圾就要扔什么颜色的桶呀?”“那照你这么说香蕉皮是不是就得进黄桶呀?那可不成!”通过相声的形式,卫诚林和杨雯珺将专业的术语名词变为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民们详细介绍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并在与小朋友进行有奖问答的环节中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当谈及本次宣讲的目标和初衷时,实践团成员李佳鑫这样说道:“我觉得我们课上学到的很多专业知识,可以更加系统地介绍垃圾分类和农田保护,所以就希望通过活动,呼吁起更多人的环保意识。”
除宣讲活动外,实践团成员们还对当地的100余户居民进行了关于“垃圾分类”和“农田保护”的问卷调查,并在此过程中对当地居民进行了一定的生态知识讲解。“今天这些孩子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新的环保知识,明显感觉自己的环保意识有了不小的提高。”王叔叔感慨道。
参观白鹤梁:易逝的时间,永恒的水文遗产
7月11日早,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位于重庆市涪陵城北长江中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大江东逝,江水滔滔,白鹤梁千古风流。作为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白鹤梁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将永沉江底。为了让后人能观赏这一文物,国家为这座被誉为“世界水文资料宝库”的文化建筑建造了一座水下博物馆。
(队员们聆听讲解员的讲解)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依次参观了“岸上陈列馆”和“水下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成员们了解到了白鹤梁题刻的精彩内容,以及它作为水文观测站的原理和测量方法,也亲自到达水下见到了永远沉在江底的白鹤梁真迹,穿越江底,仿佛回到古人修筑使用白鹤梁的辉煌时期,成员们无一不惊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领略了白鹤梁千年的历史人文和风俗民情。
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馆长黄德建也曾说过:“白鹤梁题刻在科学、历史和艺术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瑰宝’。”
杨双耋、杨霞、王然、郑心怡/供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773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