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待发掘,村党村民同诉求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大浪淘沙留存皆金,时间掩埋了文明的遗迹,却挡不住后人寻根的脚步。这个暑假,为了解乡村传统文化,协助乡村文化礼堂建设,我校文法学院乡村文化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6月20日前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淤潜县昔口村进行乡村文化调研。
图为实践团成员拜访村委
6月20日下午,小雨,实践团队一行人乘车前往於潜镇昔口村,在党群服务中心与前来接洽的村长会合。随后,在村长的带领下与村党委负责人们进行了交流,了解了昔口村基本文化情况,以及对昔口村文化建设的前景和具体部署进行了沟通。
村党委表现出对文化发展的强烈诉求,“我们的文化礼堂硬件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现在就苦于发掘不出文化软实力。”村党支部书记说,“你们是专业的团队,我们昔口村的文化建设就拜托你们了。”
在村长和村党委的介绍下,实践团队了解到昔口村的历史进程和近些年的迅速发展。村长和村党委还向他们展示了昔口村的获奖和荣誉情况,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奖杯展柜和墙上的证书,讲述了当地的知青文化和姓氏家族。
第一日行程告一段落,从村长和党委的话语神情深刻表达了乡村文化的迫切和村党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诉求,实践团队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工作内容也值得更深一步的探讨。
文化礼堂建设,第三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了解昔口村的风土人情,发掘更深的文化内涵。我校文法学院乡村文化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6月21日再次前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淤潜县昔口村进行乡村文化调研。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文化走廊
6月21日下午,实践团队冒着雨再次来到於潜镇昔口村。这次拜访,村长重点带他们了解了此次项目的主要内容——文化礼堂。
昔口村文化礼堂规模相当可观,但内里还是一篇空白。从主舞台到大堂再到楼上楼下的展厅,都还等待着文化内容的填充,这也是实践团队的主要工作。
图为实践团成员拜访文化礼堂
穿过文化走廊的时候,村长着重给实践团介绍了走廊外的感恩树。从一旁树立的碑文上得知,这是苏家三兄弟为感谢政府的扶持政策种下的三棵感恩树,如今已亭亭如盖,成为一道风景线,同时,炎炎夏日,也为村民提供了纳凉的荫蔽。
图为感恩树
文化礼堂后面还有一片新建成的房屋,从村长口中得知,这是村里意欲发展文化经济,在礼堂后修建了民宿和餐厅。实践团队去了民宿和餐饮区内部考察,装修风格别致朴实,与当地总体风格相符合。
参观完礼堂及其相关设施,实践团队和村长及村党委又在会议室召开了小型会议,对文化礼堂的建设进行了深入沟通。村党支部书记表示:“我们希望文化礼堂能够符合我们村特色,有自己的形象关键词,就像百度搜索引擎一样,提起这个词,就能想到昔口村。”
第二日的行程,确立了实践团队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成员分工,对于文化和第三产业的合作交融有了一个新的思考。
乡村特色发掘,文化溯源行动
6月22日,我校文法学院乡村文化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於潜镇昔口村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实践团队确立了明确的任务目标,深入挖掘昔口村的特色。
图为实践团成员雨中漫步昔口村
团队组员跟随村长前往昔口村的发源地——昔溪,并实地考察了昔口桥碑。石碑已有部分缺损,好在碑文还清晰可见,记录了昔口桥建成时的村民捐款名单和数额,具有很高的历史见证价值。
昔口村的农耕文明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村党支部书记表示,农耕园的建设也列入了昔口村文化建设行程。作为此次项目的重点,昔口村文化礼堂规模相当可观,但内部基础设施还需完善,从主舞台到大堂再到楼上楼下的展厅,都还等待着文化内容的填充。村里意欲发展文化经济,在礼堂后修建了民宿和餐厅。装修风格别致朴实,与当地总体风格相符合,文化与第三产业的融合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昔口村的红色文化也值得挖掘。一行人撑着伞行走在雨中的昔口村街头,往人民日报社纪念馆行进。人民日报社纪念馆是免费对外开放的,为的就是让人们不忘初心,记住那段映山红的历史。实践团队在纪念馆门的合影,留念为这次的实践调研画上了句号。
文化是本身存在的,实践团队要做的,就是把它从尘封的土壤中挖掘出来,填补上昔口村的文化空白,把那些闪闪发光的文明,捧给世人看。通过这次活动,实践团队组员们对乡村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他们所做的工作,也为乡村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文/赵天月 图/王依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762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