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青瓦的小巷,拾级而上,小屋里住着从事竹编事业57年的老匠人羊吟诗。他坚毅沉静,担起枯燥艰苦,将竹篾编织代代传承。7月11日,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实践队队员在这间古色古香的小屋里与这位老人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一进砖石屋,古朴精致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为防止竹编受潮变色,屋内火盆常年燃烧着。各类制作工具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细竹节拼成的艺术字画、竹编装饰、“福禄满堂”竹编工艺品铺满墙面。受采访时,他将自己的所有奖状展现给队员看,奖状证书摆满整张桌子,他说,自己几乎每一年都能获得当地政府颁发的奖项,淳朴的言语间夹杂着几句家乡话,绽开笑容的脸上溢满了对竹编事业的喜爱与自豪。
羊吟诗谈起投身竹编工艺的初衷,他说是贫困的家庭条件促使他的父亲将他送去学习一门手艺。拜师的费用加上没有任何收入,羊吟诗肩负着家庭的重担,刻苦学习,夜以继日练习砍、锯、切、剖、拉等基本功。
竹编是一门苦工夫。羊吟诗指着制作用具告诉队员,纯手工的竹编要用剖刀一一剖出宽度一致的篾片篾丝,这个步骤不仅需要很大的劲道,还需要熟能生巧的技艺。他刚接触竹编工艺时,竹子的切割面时常如一把锋利的刻刀,将他的手划得鲜血淋漓,下压剖刀的机械动作又往往将手指磨出一个又一个水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工作枯燥重复,手上层层老茧,面对肉体磨砺和精神磋磨,他坚毅而不浮躁,选择就不放弃。
74岁的羊吟诗依然精神矍铄,实践队员佩服不已,他说:“每天剖竹编织需要很大的力气,对上肢锻炼很有帮助,身体也健康起来。”说着,他给大家演示编织手艺,一挑一穿之间,显示出娴熟的技艺。
羊吟诗是他们这一脉已知的第三代竹编工艺传承人,说起竹编工艺的传承,他满心担忧。他提到他的下面还有三代,但是许多传人或耐不住竹编的艰辛与乏味,或因为竹编的收入过少而转行,他说:“村子中原本有30位老师,现在只剩下他和另一位老先生。”羊吟诗还向队员展示了各种饱含血汗竹编工艺成品,其中有一件是是珍藏30多年的竹篓,精细的编织和岁月流逝的温润完美融合,一切的细节都完好无损。他指着地上的任意一个竹筛说:这个至少可以保存两三百年,尽管如此,但着手买的人仍旧不多。
他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他认为只有这样竹编工艺才可能迎来传承第二春。
对于即将到来的建国70周年,老先生早早便有了为祖国献礼的想法,在细节方面仍需更精细地考量。
实践队员钦佩于老先生十年如一日的耐心与决心,同时也哀叹竹编文化的消逝,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将竹编文化宣扬出去,为竹编传承尽一份力。老先生反复提到的耐心、静心也给城市中生活浮躁的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份坚守与专注,是匠心精神最真实的体现。
林南西/文
陈艳姣、方芷暄/编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762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