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七月静好 带你看更美的风景——赴桐庐县新合站“助学+”实践团

来源: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作者:“助学+”

文/张婉妍 程淑莹

“我们坚信,一点星光,就能照亮幽谷,给人以前进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

2019年7月9日,浙商大杭商院的“助学+”团队成员前往桐庐县新合乡回访,他们希望通过走访进一步了解助学宝贝的心理性格变化及其家庭的近况,以此制定下一步更精准的助学计划。

陪你寻觅点滴的美好

在漫长的车程后,上午十时,“助学+”团队先行来到了新合乡何家村的小美家中。

这是个16岁的女孩,留着蓬乱的短发,穿着一件看起来很久没有清洗的淡蓝色T恤,红扑扑的小脸蛋,笑起来弯弯的眼角,初次见到前来的团队成员们时,害羞的小美只是站在一旁默默注视着,掩盖不住的是眼中的欣喜。小美对团队成员带去的活动牌上的字十分感兴趣,当“助学+”成员牵着小美的右手教她读着

牌上“助学在前行”的字时,她露出了开心笑容。

团队成员与小美合照

风瑟瑟吹过林梢,雨默默裹挟着花香,多数时候她能看见的仅是窗外的一丝光景,从她眼中助学团队的成员看见了她对美好事物的希冀。虽然她有言语障碍,但从其椅子上厚厚一叠的书本中可以看出她对于学习的渴望。当团队成员告别时,不舍离别的小美背过了身,团队成员们不由地感受到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

小美的练习本

“有时候命运真的并不够公平,但我相信在我们的陪伴下,小美一定会以更加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助学+”团队成员在与小美合影过后说道。

助学团队成员们与小美一家的合照

为你打开心灵之窗

“哥哥!你跟我过来!”“助学+”团队成员们刚抵达小杰的家中,小杰就热情地拉住其中那位哥哥的手腕,迫不及待地与哥哥交换了联系方式,希望日后能更好的与团队成员们交流,帮助他解决他学习上的困惑。

团队成员与小杰谈心

性格偏于内向的小杰看起来思虑太重,半隐在躺椅里的小小身影让助学成员们不禁心中一疼。爸爸的工作不顺,妈妈的疾病加重,让小小年纪的他脸上出现与年龄不相符的沉重之色,“我喜欢打篮球!”在谈到自己的兴趣时,小杰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展现出这个年纪该有的童真。在之后和小杰家长的交流中,看着并不算高大的小杰忙碌的背影,妈妈和成员们夸赞道“小杰这孩子经常帮着我干家务,学习方面也进步很大!”。小杰在用他微薄却坚定的力量肩负起这个家庭的重任。

助学团队成员们与小杰的合影

给你行走路上的力量

当“助学+”成员来到小庭家中,映入眼帘的便是满墙的奖状。成员们感到满心的欣慰与欢喜。据了解,小庭的母亲三岁时便离开了他,父亲的常年患病使得家庭生活更为拮据,小庭也因此变得更加的成熟懂事,一早就为成员们泡好了茶水。

小庭墙上的奖状

小庭为成员们泡茶水

“我想考富村中学!我觉得我可以考上!”在与团队成员们交流时,小庭自信地说道。艰苦的生活条件更加坚定了小庭挑战自我、立志成才的决心。他清楚地意识到努力学习是目前最好的出路。团队成员也向他分享了学习的经验,并和他达成约定,一同朝着梦想的学校努力。

助学团队与小庭一家的合影

在这有爱,有温暖,有希望的七月,他们与助学宝贝们一同成长。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期待,每个梦想都值得被灌溉,让我们用心呵护,耐心陪伴,静待花开,也许我们一个肯定的眼神,就能为他们的未来之路点亮爱的希望,追梦的路上,需要每一个你我的力量!

七月有你们

我是人间最幸运

四年冉冉

躲过了时光

却躲不过你我在此相识相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757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探访蚕桑足迹 寻找丝绸之源

探访蚕桑足迹 寻找丝绸之源钱山漾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城南7公里的潞村古村落,是世界丝绸之源。这里出土的两片千年丝箔残片把我国丝绸文明史提前到4000多年前。此次文学院 “湖韵遗丝,…… 刘泽承 大学生网报 湖州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南浔辑里丝 学子寻遗韵

南浔辑里丝 学子寻遗韵南浔,一个孕育了中国桑蚕丝织文明的地方。湖州闪亮的丝绸文化文化名片,从这里开始。7月上旬,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湖韵遗丝,桑绕七里”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 汪梦婷 大学生网报 湖州师范学院查看全文 >>

非遗走访暂告段落 多元数据紧张汇总

非遗走访暂告段落 多元数据紧张汇总7月17日8时左右,“湖韵遗丝,桑绕七里”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研团的成员准时到达工作室,进行前一日的行程、采访汇总。20世纪30年代,慎微之…… 方超颖 查看全文 >>

传承辑里湖丝,美中仍有不足

传承辑里湖丝,美中仍有不足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是世界闻名最好的蚕丝,是浙江省的传统丝织品,属于南浔特产。辑里丝是一种丝中极品,因产于南浔辑里村而得名。在清朝,辑丝一直作为帝…… 徐姣娉 查看全文 >>

一针一线绣山河,千丝万缕展恢弘

一针一线绣山河,千丝万缕展恢弘7月16日,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湖韵遗丝,桑绕七里”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的调研活动进行到了最后一站——钱山漾景区。两位负责人和四位团队成…… 张芸 查看全文 >>

湖师院暑期调研团前往潞村探访丝文化

湖师院暑期调研团前往潞村探访丝文化2018年7月16日星期一,“湖韵遗丝,桑绕七里”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暑期实践调研团前往湖州市潞村探访丝文化,并借此机会了解湖丝文化的发展…… 王奕 查看全文 >>

湖师院非遗调研团探访辑里调研湖丝文化

湖师院非遗调研团探访辑里调研湖丝文化在“一带一路”时代强音号召下,“湖韵遗丝,桑绕七里”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以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为切入点,…… 董丹娜 查看全文 >>

非遗调查暂告段落 多元数据紧张汇总

非遗调查暂告段落 多元数据紧张汇总7月15日8时左右,“湖韵遗丝,桑绕七里”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研团的成员准时到达工作室进行工作汇总。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分别针对市民与…… 方超颖 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公管学子助力校地共建,志愿服务温暖人心

本周,公管院学子继续深入橘子洲街道湖大社区、师大社区和新民路社区参与校地共建社区助理志愿活动,为社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

表彰树榜样 进步砺前行 文学院参加聊城大学学生表彰典礼

为充分彰显优秀学子的卓越风采,发挥先进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励学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4月2日,文学院参加聊城大学…

沈阳城市学院开展无偿献血活动

本网讯(校团委牛康莉)2025年3月26日13时,由沈阳中心血站联合我校举办的无偿献血活动于南楼成功开展。活动开展期间,广大师生…

新乡工程学院“清明追思·薪火相传”网上祭英烈活动

春风拂柳念英魂,清明时节寄哀思。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为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引导青年学子…

传承红色精神,凝聚奋进力量——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专题宣讲活动顺利举

为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领悟革命精神内涵,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3月8日下午,南京审计大学“澄园先锋”…

最新发布

初心志远 我们在行动 --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凝聚乡村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纪
7月11日上午八点四十五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凝聚乡村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在农耕博物馆集合由队长朱意德带领前往黄庄村进行第十二次实践调查。创建安全的社区环境工作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
探寻产业转型,领略嘉庚风采
2019年7月8日集美大学财经学院“情系大田山水秀,乡村转型献良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出发前往三明市大田县,并将踏访济阳以及周边的桃源、屏山等地,探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的转型发展路径和充分…
安徽师大:以逐梦之心 探夕阳之路
中国青年网芜湖7月12日电(通讯员李子涵张继雯)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发展,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成为国家新时代主题之一。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养老、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
阳光暖人心,善良传万家
阳光暖人心,善良传万家7月12日,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找回天使的翅膀”湖州市智力障碍人群关爱行动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阳光之家工疗站和铁路新村开展助残活动,响应“三下乡”活动号召,承担大学生的社会职责…
深入基层 助力全面小康 --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凝聚乡村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
7月10日上午八点四十五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凝聚乡村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在农耕博物馆集合由队长朱意德带领前往黄庄村进行第十一次实践调查。今天的实践队又是昂扬向上的实践队。队员们…
游园活动,让垃圾分类知识生动起来
7月8日上午,宁波财经学院“清芥拾原”暑期社会实践团与柳锦社区携手在柳锦社区多媒体功能室开展以“垃圾分一分,生活美十分”为主题的垃圾分类游园活动,并在社区居民热情参与下圆满举行。此次活动旨在培养…
成功的基石 不断地失败——许昌学院“玄之又玄”实践队制备导电高分子材料
7月12日,许昌学院“玄之又玄”玄武岩表面纤维处理及改性实践队队员迎着清晨的微风踏进新材料与能源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开始了新一天的实验——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实验药品的量为:称取小于8纳米的…
街访有感
2019年7月12日,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理工分院“争创先进文明城,求真理工促出行”实践活动队采访小分队在吴兴周边地区进行采访活动。活动开始前,我们准备了调查问卷还有采访问题。活动当天,我们满怀自信充…
长大学子走进乡村:服务精准脱贫,情暖留守之心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三下乡”的要求,引导青年投身实践增长才干,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组成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服务精准脱贫·情暖留守之心”暑期社会实践队,自2019年…
八公里 四十年 初心不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载风,十载雨,从教四十载,张锦文始终坚守在大山深处,在一个不足300口人的村子里,他教出了3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从前,我们这里叫鬼拍石头,不叫拍石头的。我们这个乡人很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