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门前欢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国各地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努力践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发扬乡村新风尚。6月25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印象·乡村”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访了泰州市河横社区。
河横,是富饶之地,是生态乡村的示范点与领头羊,也是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特色乡村,传统与现代乡村的碰撞让河横迸发神秘的色彩,指引团队前去一探究竟,深入探索其发展状况。
产业发展:花开满园春
经过一段路程,实践团队到达了河横社区,往前穿过一片剪裁得宜的树林和弯弯架于河上的小桥,便看到两边崭新的风格统一的生态小区,除此之外,还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的田地。据悉,河横社区着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和品牌农业。这里既有稻田,也有葡萄藤园,一串串葡萄坠在藤上,被辛勤的农民仔仔细细地包裹起来,丰收之际好酿成美酒。在稻田深处,还有白鹭时而伫立,仿佛稻苗的守卫者,时而展翅飞翔,白色的身影在蓝空很显眼,让人感受自然的和谐与静谧。
在前往村庄中心的途中,队员也遇到了不少村民,大部分村民都在地里辛勤劳作,他们总是腼腆又亲切的朝我们微笑,在太阳常年的照耀下,这些老人背部微驼了,肤色也变得黝黑,身形匀称,他们插下的秧苗,工整有序,耗费了不少心力,在这里辛勤耕作的人,将一辈子奉献给土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好在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在这一片肥沃丰收的土地下,藏着河横村的经济动脉,一刻不停地为河横创造价值,回报社会。
新旧交融,勤勉细耕耘
河横村的工作人员十分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村庄的发展历史与基本情况。她提到河横村在解放前土地耕作曾陷入低谷,由于河横地势低洼,港汊交错,是“一年一熟稻,十年九载涝”的贫困点,在上世纪60年代,河横村党支部带领人民立下“一把大锹改天地”的宏志,硬是将一千多亩的老沤田改成方方正正的丰产田,从此河横村村民的生活改天换地,蒸蒸日上,河横村也成为全国农业学大赛的一面红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是由于河横村在困扰了祖祖辈辈的土地上敢于大刀阔斧的改革,不辞辛苦的耕作,将艰苦卓绝的精神贯彻始终,才有了今天繁盛富足的河横。村民们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将希望与美好种在田地,将河横的特色产业发展的如火如荼。
很难想象在一个乡村可以找到如此丰富的农产品品牌,河横村却用事实说话:三泰酱菜,如春蛋品,正荣灰天鹅,河横大米等等,它们出现在了大众眼前以及餐桌上,远销全国多个省份。其中“蚊帐大米”更是通过了欧盟食品180项农产品检测,是河横村现在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蚊帐大米的产出实属偶然的一次成功,但河横独具慧眼的目光将这些产品一步步发展壮大,从无到有,从一到一万,河横人抓住机会,发展了产业,也实现了心中共有的宏志。
社区的引导员潘冬冬姐姐还带领队伍参观阅览室和巾帼之家活动室。在图书阅览室,书架上排列整齐的书籍,书桌上两边共摆放了8台电脑供村民使用,平日里经常有小朋友到阅览室读书看报,累了乏了便可以玩玩木马或小憩一会儿。在巾帼之家活动室,陈列着河横妇女亲手编织的工艺品,墙上悬挂着在各个岗位上坚守的河横妇女的照片。这些照片让队员们惊叹感慨,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数不清的执著与恒心,他们度过黑夜,一遍遍的祈祷明天会更好,在岗位中创造自己的价值。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漫长且枯燥,但是倘若这一刻到来了,目光所及之处,是明亮,是前程万里。河横村,从它以改天换地的决心审视这一片土地时,量的积累也就开始了。
在河横村短暂的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们看到了它的传统与文明交融汇合。河横很美,美在田间地头,美在生态宜居。河横很富,富在敢想敢做,富在产业兴旺。它告诉当代青年,要闯要拼要发展,要有改天立命的勇气,同时也不忘初心,保留最质朴的纯真,保留乡村的烟火气息。在时代变革背景下,秉承一马当先的劲头,贯彻新时代文明的发展理念,真真实实地实践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口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711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