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山清水秀,淙淙溪水,缓缓流淌。
这里质朴自然,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丽水北乡这里更是最早开展起义战斗的红色文化村。
为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全面了解丽水乡村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全市乡村振兴行动,丽水市农业农村局与丽水学院民族学院联合开展“走进红色乡村”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莲都区仙渡乡何金富村“助力红色乡村振兴”调研团队,深入当地,开展实地调研。
走进何金富村,映入眼帘的便是古色古香的廊桥和大会堂。
抵达当地,团队就受到了村支书和村民主任的热情接待,在他们的介绍下,团队对何金富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何金富村是浙西南革命老区,丽水北乡革命的策源地。该村位于仙渡乡南部,东与葛畈村相邻,西与双溪镇交界,南与仙里村相邻,北与张山后村交界,现共有1175人,下辖富村、何宅、金村、下洪渡4个自然村,这几个村里主要人口的姓氏分别为:富姓、周姓、刘姓、何姓。
在村支书和村民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去到了普慈寺。
一座古寺,承载的不是佛的慈悲,而是英灵的怒吼,这里更是红色精神的传承地。
1930年8月,第一声怒吼打破沉寂的丽水北乡,富德标带领一百多名青壮年农民在普慈寺爆发起义——丽水北乡的第一把希望之火在这里点燃。
(普慈寺旧址)
(普慈寺旧址,现为仙渡小学)
(普慈寺新址)
1930年8月底,和合(现为仙渡乡)一带的100多名青壮年农民在富德标带领下在何宅村普慈寺揭竿起义。起义队伍连夜用红布制作了红旗和红袖套,正式打出红军旗号。以大刀、鸟枪等作为武器。
这场火,燃得热烈却又短暂,同年9月,富德标不幸被捕,于10月牺牲。微弱的革命火种,却在普慈寺,在丽水北乡保存下来。
这片土地上,存在着数不清的革命印迹。武大庭爷爷生于一个党员之家,当年,他的父亲武官余在家中谷仓内建暗阁,让共产党人藏身其中,曾数次躲过国民党的追捕,如今暗阁依然完好地保存着。
1938年抗战时期,省建设厅创建了特约太平经济建设实验区,张之清、普涛、朱黎清等共产党人以普慈寺为据点,发动农民开荒,办夜校、识字班和读书会,出版《太平周报》,宣传抗战,发展党员,领导仙渡乡农民开展革命活动。为抗战救国作出了贡献,对以后的革命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2年6月,日军如蝗虫过境,向丽水进攻,先烈们再一次发出怒吼,丽水北乡共产党员刘智明、陈天顺、周益新等人发动农民一百多人,在普慈寺建立抗日自卫队,利用自制武器同日军英勇战斗。一次次,革命的烈火在丽水北乡熊熊燃烧,激情热烈。长眠的英雄化作不朽,革命的火种沉睡在这片土地上……
英雄永逝,但他们的精神依然深深地激励着我们。
经整理,目前我们获得了一份囊括了33位仙渡乡何金富村红色人物的名单。其中以富姓人物居多,以富德标、富成灿等为代表,另外还有周天法、冸为根、武官余等人。他们先后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积极与地主阶级、日本侵略者、国民党等作斗争。
他们不仅自己投身于各项革命事业,更是用他们的行动为后代树立榜样,使得他们的后代子孙也前赴后继地投入革命事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592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