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了非遗发展传承工作的认识,同时大力实施相关措施保护、促进非遗发展传承。2008年,西湖绸伞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杭州市重点保护的33类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之一。
近日,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西湖绸伞寻访小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杭州工艺美术馆(伞博物馆)、西湖绸伞传承人宋志明工作室进行了相关的考察与调研,了解了西湖绸伞的发展历程,体验了西湖绸伞的制作过程,感受到了西湖绸伞传承人的工匠精神。
西湖绸伞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历史较为悠久,其以竹作骨,以绸张面,整体形状精致,色彩绚烂。如今,西湖绸伞作为杭州特产之一,已成为“西湖名片”,它承载了西湖的水土风情与文化内涵。对此,“西湖绸伞寻访小组”成员查阅了有关西湖绸伞的相关资料,同时前往中国伞博物馆实地观赏了不同样式不同大小的西湖绸伞。
伞博物馆中陈列的西湖绸伞丰富多样,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绎的虚拟雨景、小水雾渲染了气氛,场内绸伞的陈列与馆内布置也是相互呼应。成员们在此真切地欣赏到西湖绸伞的美与特别,并通过志愿者的相关解说了解了西湖绸伞的发展历程与富有深刻内涵的伞文化。
事实上,西湖绸伞制作工序复杂,总体来说共有18道工序。所以,“西湖绸伞寻访小组”前往浙江省文化馆民艺中心西湖绸伞传承人宋志明的工作室,亲身体验了如何制作绸伞并对宋志明进行采访,获知了他30多年来从事西湖绸伞相关工作的经历以及感受到了他作为传承人肩上所担负的责任。
在宋志明的指导下,所有成员一一体验了制作绸伞的工序,选择原材料竹子、伞骨撇青编号、绷面、换腰线、穿边线、伞面上架、穿花线等。“大家一般都说,制作绸伞有18道工序,实际上不止18道,每一道工序中还分成好几个过程。”宋志明解释。然而,作为初次接触西湖绸伞的成员们,在体验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麻烦,却明白了绸伞制作的艰辛与其价值所在。
“西湖绸伞寻访小组”通过本次实践调研,对西湖绸伞有了更深刻的意识。成员们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西湖绸伞、感受西湖绸伞蕴含的西湖文化、发扬西湖绸伞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同时振兴发展西湖绸伞,发掘其当代价值。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577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