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式乞讨层出不穷,何以解之?
近日,湖北襄阳老河口公安局捣毁了一个家族式诈骗乞讨团伙,该团伙的嫌疑人潘某承认他通过伪造“女儿杨晓彤”的病历,并伙同妻子和妻弟流窜多地进行诈骗乞讨的犯罪事实。根据潘某交代的信息,民警发现他们仅仅一周就收获了一万多元,并且将卖惨乞讨得来的钱在老家盖起了别墅。这种靠博取同情来获取钱财的乞讨方式屡见不鲜,但家族式乞讨案件背后的实质却发人深思。
近年来,类似的诈骗式乞讨行为屡见不鲜:为白血病女儿筹款的老人被曝已经乞讨了十几年,街边走丢需要路费的男孩是犯罪团伙的一员,盲人大哥离开时健步如飞。甚至许多人吐槽,如今连乞丐都有自己的二维码。新型诈骗乞讨模式层出不穷,我们很容易就会成为他们的诈骗对象,在螺旋效应的迭代下,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感慢慢变薄变脆,不堪一击。
笔者认为,这种卖惨式乞讨的本质与行骗一般无二,冲击着的不光是社会秩序与治安,更是每一个善者本就已经不那么坚定的同情心。
卖惨式乞讨盛行,其间真相与“假象”的对抗结果令人唏嘘。我们把感情浪费给了职业骗子,而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被忽视。乞讨骗局的增多使得社会同情感不断弱化,我们难以再相信乞讨者的倾诉,在真与假的抗衡中,我们辨别真相的能力也正在逐渐退化。更有甚者,受到诈骗乞讨者营造的不良社会氛围的影响,产生妒忌心理,走上和他们一样的道路,思想任由这种不劳而获的价值观蚕食。
“死者的遗愿不是复仇,是永远不再有。”公众因为社会中根深蒂固的诈骗式乞讨行为所丧失的信任感很难弥补,但我们在质疑和批判这类行为的同时,也理应把“立后车之师”当作目的,追本溯源,探讨此类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之道。
尽管在大多数人的直观想法中,乞讨行骗者本身素质的低下是这类乞讨诈骗行为发生的主观原因,但从思想上彻底改变行骗者的可行性的确不高,而且若要预防后来者,长线的教化应该是后期需要探讨的问题,毕竟远水难解近渴。
从客观角度来看,诈骗式乞讨的盛行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相关社会立法的强制性较弱有关,我国对于类似情况的处置方法比之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拿英国来说,他们将乞丐当犯罪分子来看待,凡是以乞讨为生者,都将被移交警方并留下犯罪记录,并且还要上缴一笔数目不小的罚款。而在美国,266个城市中全部规定禁止乞讨,违反情形较严重的人员,执法机关甚至可以对他们进行逮捕、拘留的处罚。
国外的这种强制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对那些“职业乞讨者”起到了约束作用,他们不再敢将乞讨视为一份职业,更别说诈骗牟利了。我国法律较弱的强制性却恰恰让犯罪分子钻了空子,他们因为不担心法律的制裁而肆意妄为。
由此可见,在教化无法解燃眉之急的今天,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并将其落实到城市管理当中,或是规范以身试险者、警醒跃跃欲试者的最快且最佳的途径。当相关法规的落实使得当下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之时,教化的跟进才能有的放矢,从而确保整个相关群体的良性发展,同时找回那部分被民众遗失了的社会信任感。
今年五月,摩洛哥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最近几年摩洛哥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上升,其中乞讨或流浪等三级犯罪就占了将近百分之四十一。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因为生活艰辛,而父母也疏于指导,就想着通过乞讨来欺骗钱财和食物。除了青少年犯罪,更多的是那些冒充乞丐的职业骗子,他们游走于各个地方,靠欺骗钱财为生。职业骗子的不断增加使得摩洛哥社会的不公现象也愈演愈烈。
摩洛哥的这项报告也是一声警钟,对于我国现状来说,如若诈骗式乞讨等相关问题的改善不能尽快落实,错过了把双脚拔出泥沼的最佳时机,越陷越深之时悔则晚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569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