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苴却故里,传承砚雕文化
7月2日至7月9日,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梅砚芳”团队全体成员前往苴却砚故里--位于金沙江畔的攀枝花市,探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苴却砚历史文化。通过对本地砚雕作坊,苴却砚博物馆和苴却砚雕非遗传承人的走访,“梅砚芳”团队溯洄和了解了苴却砚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进一步的加强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的重视。
历史溯源,探寻苴却砚的前世今生
苴却砚,中国名砚之一,产于四川省攀枝花市金沙江畔,以其石色丰富,外观绮丽称雄于砚界,享有“中国彩砚”的美誉。
7月2日上午,团队一行来到“三友砚雕”拜访砚雕匠人宋年锋。宋师傅老家在安徽黄山,青年时期拜师学习歙砚的雕刻技艺,后因上世纪80年代失落已久的苴却砚工艺得到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种石质致密,品质极佳的上好彩砚。2000年,宋师傅和众多砚雕师傅一样来到攀枝花市,开始传承和发扬苴却砚的制作工艺。通过与宋师傅的交谈,我们得知了苴却砚的历史发展渊源,也发现了在文化技艺传承的背后,是代代相传,不曾失落的匠人匠心。
次日,攀枝花苴却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接待了团队,并向我们详细讲解了苴却砚的前世今生。苴却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相传诸葛亮七擒孟获时曾于金沙江畔喜得七星宝砚。苴却砚石质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存墨不腐的特性使其可谓砚中精品,可惜古时交通不便,西南闭塞,民间制砚技艺的传承也具有封闭性,因此苴却砚虽品质极佳却声名不显。直到历史行至近代,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苴却砚一举成名,终于走进大众的视野,甚至是登上了国际的舞台。可惜好景不长,民国时期,苴却砚的制作工艺就因战争原因失传了。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技艺断层之后,在现代制砚大师罗敬如及其弟子的不懈努力下,失传已久的苴却砚终于在1985年重现人间。
纵观苴却砚的发展历史,匠艺曾因人文地理等各种因素失落一时,但匠心却在历史的传承中矢志不移。而在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工艺美术的今天,我们作为大学生,不仅应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该走进和传承它们,保留我们民族文化的特征,传递我们民族乡愁的载体。
现代传承,发展苴却砚的多种价值
历史的车轮碾入现代,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文化生态也是如此。苴却砚的本属“文房四宝”,但随着现代人对软笔书法的逐渐摒弃,其实用价值变得逐渐式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技艺的传承形式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对于苴却砚的发展现状,中国非物质文化苴却砚雕刻技艺传承人任树斌先生表示:“在继承苴却砚雕刻工艺传承的基础上,为迎合市场的发展,苴却砚雕不断创新,深入挖掘和展现其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继承与发扬是同一个过程中的两个方面,苴却砚的现代传承正是如此。
(中国非物质文化苴却砚雕刻技艺传承人任树斌先生)
本次社会实践不仅是将团队各个成员结合在一起,完成对于优秀民族工艺的探访和了解,更是将当代大学生的热情担当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相结合。苴却砚从千年走来,裹挟着历史的味道迈入了新时代的篇章,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工艺的重要性,在这条路上,我们将砥砺奋进,矢志前行。
假期社会实践团队:梅砚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63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