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惟真守望实践队为期五天的调研落下帷幕,离开实践地在硬座上的那晚,官山有梦再次飞来,还是老人们那沧桑却又写满笑意的面容。梦醒时分,我有些恍惚,原来那短暂的一天在我的心中已经留下那么深的痕迹了吗?那天走访的这位老人,其人生太令人深思了。我由此想到:一个人走到了这个年纪,他们的一生真的就是一本书,折射着时代的风云。读者,也许能读出无限的况位。
广灵巧娘纺织厂内正在工作的场景。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英豪 摄
前几天,走进广灵巧娘纺织厂,那些建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的工业化时代老房子,现在已经改造成了工业园区,那些为企业的辉煌奉献了青春年华的老人们,现在有了新兴力量的接替,这些无不提醒我忆起企业的风云变迁。
写人文关怀的随笔,我总是写的特别得心应手。我想:或者因为情感细腻吧,自然而然把一些人生的感悟体现在稿件中了。不过这些感悟是暗含在文字底层的,并不显山露水,而是有如冰下奔涌的暗流。
“再过几十年,我们也走不动了。”老人也会对前来走访的我们说:“我们那时候……有一天股票大跌了……油价涨得只好卖车了……自助火锅每人52元,酒水免费,我和同学吃的实在撑不下了,就轮流出去散步,回来接着吃……”
听说扶贫办的人和我们要到他家,老爷爷就在灶台前忙开了。大伙进屋时,他已经做了香喷喷的刀削面,请大家品尝。老人今天71岁了,但是看起来仍然精神抖擞,一天三餐面食为主。他在扶贫办几十年,现在退休快20年了,仍然操心着大小事情。刘主任说:“扶贫办所管辖地区的上千名老人的情况全在他脑中装着,我们经常向他求教。”
实践队员来到老人家门口。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英豪 摄
说起过去,老人未开口先笑,一头白发,一件白色汗衫,显得乐观开朗。他八岁时父母去世,跟叔叔一起生活。16岁时叔叔并了,他的儿女还小,于是老人就担负起全家的生计。因此,他几乎没读过书,从17岁开始,当了3年村队长,只会记记今天摘了几斤豆子,明天采了多少水果的流水账。
老人的妻子起先在纺织厂车间工作,因为意外去世了。那时候老人被调到扶贫办,担负重任,就不得不化悲痛为力量。“我不会写字,怎么能做办公室呢?”他跑去质问领导,领导斥责他:“不能因为丧妻就一蹶不振,你的妻子也希望你每天都过得有意义,能为大家发光发热。”于是,老人就彻底扛起这份担当,当时,工会没有人,办公室平时都锁着,领导特意过来开门让他进去办公。
第二天,有人找他开介绍信,他不好意思说他不会写,叫人家先等着,自己出去找一位识文断字的老乡帮忙写了。他把信封原封不动抄下来,下次再有人要开介绍信,他就照着写,再让他们自己填名字。
老伴去世后,老人就从未娶妻,一直独住,二儿子结婚时,想接他一起住,他当场就同意。后来,他仔细想了想,觉得儿子儿媳一起住不一定好,儿子儿媳吵架,自己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而且自己住进去,洗澡上厕所难免有些为难,而且大家在一起住久了难免会有摩擦……多种因素的考虑,分开住,偶尔见见面聊聊天,感情还能跟亲密呢。次日,他告诉儿子他改变主意了,儿子表示理解,他说:“谢谢儿子,理解万岁”
他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他好动,剑、拳、操样样玩得。在老年大学学了腰鼓后,她有吧各村的空巢老人组织起来,坚持每周练习,在县老年人艺术节上还获得过奖。他自创的“环保馒头”堪称一绝:由绿豆、黄豆、红豆、红米、小米、粉面组成,他一次蒸十几个,自己留几个当早餐,其他的送给朋友邻居。他为人热情,大伙也很照顾他,她生病时,许多老人做她爱吃的刀削面送到床头。
老人和看门狗一起目送实践队员离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英豪 摄
岁月静好,时光安然,空巢老人背后的另一种真实:那一份深沉的坚守。实践队员们都暗暗许下誓言: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如老人般默默坚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61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