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学子三下乡:别致非遗文化,传旧时韵味
笔墨纸砚,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而四川省乐山市亦有一地,被称作千年纸乡的夹江县,也将书画文化代代相传。
2018年8月13日,重庆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小队来到四川乐山的千年纸乡——夹江,拜访当地的年画研究所,在年画所朱女士的讲解下,我们对于夹江年画这一汇聚了纸与画两项国家非遗的特殊存在有了深入的了解。
初入年画馆,叹精美作品与历史沿革
进入一条幽静的小巷,推开一扇古朴的木门,墙上一幅幅精致亮丽的年画作品便深深吸引了大家,《黄丹门神》、《元亨利贞》、《陈姑赶潘》等等,每一幅都是色彩鲜亮,做工精致。
年画所一隅,悬挂年画及展出年画制品。
夹江年画起源于明代,与绵竹年画、梁平年画并称“四川三大年画”,年画产品不仅畅销云贵川,还远销东南亚各国,有“年销量千万份”之说,可谓盛极一时。
而如此繁盛的年画产品,至今却鲜为人知,在与年画所人员的交谈中,小队成员了解到是由于旧时经历的劫难,使得年画未能代代相传。最先是在“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夹江年画被当作封建迷信列入被铲除的行列。接踵而来的十年动乱再一次给了夹江年画以毁灭性的打击。在那期间,不仅老艺人被当作“牛鬼蛇神”批斗,那些保留完好的年画雕版也被从各家各户搜寻出来,劈成碎片,付之一炬,现存不过寥寥数数几。夹江年画在遭到如此重创后,元气丧尽,濒临绝境。
了解年画,闻其传承与发展之道
小队成员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夹江年画的荣誉墙,工作人员告知我们夹江年画还参加过许多国际国内的比赛,获得了很多荣誉。
“当我们接手夹江年画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完全是一张白纸,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朱女士告诉我们。夹江年画在2008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逐渐受到关注,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民间艺人的推动下,于2010年成立了年画研究所。一个10个人不到团队在张荣强所长的带领下,花费了接近10年的光阴,在民间搜集为数不多的夹江年画雕版,钻研年画传统制作技艺,恢复了夹江年画特有的矿植物颜料,甚至几经辗转,联系上冯骥才先生,从先生那里获得了宝贵的资料。正因为研究所众人对于夹江年画的执着与热爱,还有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才有了夹江年画的今天。
年画所朱女士为大家介绍年画。
在年画所参观期间,我们也发现,所里的工作人员年龄都偏大,最年轻的也有30来岁了,夹江年画的“失落”,当代年轻人的淡漠也是缘由之一。年画所也认知到年画的表现题材和艺术彰显上没有过多创新,拘泥于老一套的东西,自然无法吸引到更多的人,也无法继续发展和立足。因此年画研究所通过传统图案再现现代生活”的构想也逐渐落诸笔端,创新性地将年画用到陶瓷、布匹、扇面、葫芦等载体上,夹江年画研究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了一些新产品。如叶脉工艺画,扇面画,前者是将年画的画转到叶脉上,后者则是将年画的画转移到扇面里。还有《祥马送福》、《马上发财》等紧跟时代创作的新画作。
创新年画制品如扇面等展出。
年画研究所对夹江年画的热爱与执着,才使得其没有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结合当代潮流发展,愿这样的创新不断延续,也希望如夹江年画这样的传统文化能够受到更多的人们关注,勿忘旧时风韵,将其传承和发展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59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