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刺桐城,浓郁海丝情
“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10世纪福建泉州扩城建设,环城遍植刺桐树,“刺桐”便成为泉州的全称。8月25日至27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闽丝路调研服务队来到海上贸易繁荣之都——泉州,通过三天走访调研,开展活动挖掘古泉州的故事,见证海丝之路起点的非凡历史。
探访刺桐海丝第一页——“绿意芬芳的海丝儿童课堂”
8月25日,队员们到达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与海交馆联合开展“绿意芬芳的海上丝绸之路”青少年教育活动。活动由“花卉世界”、“蔬果天堂”、“智慧奇遇”等海丝沿路各国植物流通的课堂介绍、植物贴画DIY、水浮法指南针现场示范、手工制作指南针四部分组成。小朋友们在队员的带领下,了解海丝知识,积极动手实践,并制作出一幅幅富有创意的小贴画和简易指南针。看着小朋友们脸上灿烂的笑容,队员们倍感欣慰,相信本次活动是孩子们心中海丝之路的启明灯,指引孩子们记住海丝文化,并将海丝文化薪火相传。
课堂上活跃发言照片
队员们与小朋友们合照
探访刺桐海丝第二页——“情意浓浓的海交展馆参观”
8月26日,为更加深入了解古泉州背后的故事,队员们来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刺桐古文化展厅,寻找这座古城的历史足迹。参观中,队员们发现泉州西倚丘陵,东向大海,晋江和洛阳江两江环绕,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和发达的陆域水系为海洋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地方政府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招揽蕃商蕃货的开放政策是泉州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可见地理环境、“对外发展,合作共赢”开明政策的重要意义。
“守护遗产”展区通过图片展示泉州多元和包容的海洋文化精神,“清净寺”、“寺内东西塔”、“清源山老君岩”等古建筑、雕刻表明释、佛、道三教与民间信仰和平共处,相互渗透、情意浓浓,表现出本土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其中,经馆内人员介绍古泉州航海贸易时代珍贵文化遗产能够完整保留至今,源于历代心怀海丝文化的人们倾注的无限心血。队员们感慨要珍惜老一辈人们留下的文化瑰宝,体会他们的良苦用心。
“本土纳百川”展图
海交馆前队伍合照
探访刺桐海丝第三页——“古韵犹存的市舶司遗址走访”
8月27日,队员们穿过充满时代印迹的古街巷,来到泉州市市舶司遗址,如今是中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古海关遗址。一位骑车经过的当地人接受了队员们的采访,他向队员简单介绍了遗址的历史,“古代时期这个市舶司是一个很小的管理局,只需要两三个人就可以控制所有船只的出入,以前这旁边的水域比现在大多了,经过的船只只能通过这个区域进出。”当问及市舶司何时走向衰落,他回答,“明朝海禁后,市舶司迁址,部分遗址改建为水仙宫,主供玄天上帝。在香火供奉中,至今仍完好保留。”根据资料,马可·波罗曾在这里看到“船舶往来如织”、“货物堆积如山”,队员们对市舶司走向衰败表示遗憾,庆幸的是现在仍然保存良好,为后人留下追寻历史的的宝贵遗产。
市舶司遗址采访照片
市舶司遗址前队伍合照
三日泉州行在台风的关照下落下完美的帷幕。通过本次活动,队员们见证了古泉州海丝之路的辉煌历史,体会跌宕起伏的兴衰往事。同时实践队伍深刻意识到,海丝文化的发扬传承不能只依靠学者、研究员,不能仅是专业文字。文化的适龄化、本土化才是宣扬文化的最好良方,相信海丝文化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下能走得更长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58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