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然而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飞速发展,外来文化不断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为此,7月17日至23日,湖南商学院2018年暑期大学生三下乡文化自信团队以湘西地区为典型代表,在指导老师汤长安、罗湖平、龙璞的带领下,前往湘西地区,深入探究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力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而创造,其发展和保护理所当然也是由人来进行,团队成员分别采访了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田华美——任教几十载,传承一生
田华美先生教小朋友扫堂词
在去经凤凰的途中,团队在惹巴拉风景名胜区稍作停留,有幸见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古斯传承人田华美先生。团队刚抵达的时候,田老先生正在亲自示范教来自浙江的小朋友学习茅古斯扫堂词。通过采访了解到茅古斯是一种将土家族的打溜子、摆手舞、山歌、哭嫁、摇篮曲等元素融合进来,用土家话进行演出的舞蹈。虽然艺术形式多样独特,但愿意学习并将其传承下去的人越来越少。田老先生年轻时是一名人民教师,退休之后为了将这种民族文化传承下去,特地撰写了一部五十万字的书来宣传。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靠口口相传是行不通的,还要特别注重教育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麻茂庭——历经四十年,专心做苗银
团队成员佩戴苗族银饰
苗族作为一个被银光所包裹的民族,其银饰历来就为人们所称赞,广受好评。2006年5月20日,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苗族人的眼中,银饰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正气,能够制作和拥有一整套盛装的苗族银饰是他们毕生的梦想。团队成员还特地采访了湖南省凤凰县国家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麻茂庭先生,通过采访了解到现如今苗银的发展道路上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学徒少、资金缺乏、市场元素融入不充足、机器化生产的普遍给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极大冲击。
向秀平—十年绣《古歌》,一生传苗绣
团队成员采访苗绣传承人向秀平
“饭可以吃不饱,但苗绣,特别是苗族文化不能学不好”,这是向秀平传承苗绣一生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信念才使得她坚定地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并从未止步。团队成员在采访过程中向秀平也提到,苗绣是花时间花心思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学习下来的,然而现代的人们已经适应了这种飞速发展的时代,没办法静下心来认真的去学习它;另外现在许多绣制品大差别不多都是由机器生产,而人们有着这种机器生产和人工绣制的绣制品大的想法,苗绣的发展就更加的艰难了。苗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瑰宝,以其古老、神奇以及文献特性著称,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部制定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相信在国家和政府的如此重视下,苗绣的传承与发展应该会越来越好。
王曜、姚六菊——两个人和他们的蜡一抹蓝
团队成员与王曜夫妇合影
据《凤凰县志》记载,蜡染起于秦汉,盛于隋唐。对于蜡染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湖南蜡染工艺美术大师王曜先生针对蜡染目前的发展现状提出其发展要与现实接轨,在蜡染的创作中融入创新的因素,在蜡染的传承与发展中融入市场的因素,因为只有生产出满足大众需求的产品,蜡染的传承才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传承保护与创新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湖南湘西蜡的世界公司董事长姚六菊对此也表示赞同,姚六菊为让古老技艺融入当代、非遗技艺回归生活,她不断思考、勇于创新,开创了蜡染原创品牌——蜡的世界,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将蜡染技艺带出了湘西、走出了湖南、走向了世界!
团队成员蜡染作品
如此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新的道路确实任重而道远,团队成员也针对调研内容总结了应对之策——“三保之策”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保之策”,即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充分发挥“人”这一主导力量的作用,保护传承人,保护宣传人,保护创新人。要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单靠口口相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习才会让其更好的传承下去,传承过程中宣传的工作对于其自身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和宣传工作做好了,就得融入市场的元素,充分与市场接轨,生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有边界的,要在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51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