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段文字“爸爸四年前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这篇四川大凉山小学生木苦依五木一篇不足四百字的作文《泪》,席卷网络,每字每句无不透露着悲伤与无奈,令人心痛,让人为之动容,也再次点燃了贫困的话题。而大数据背景下的21世纪,于你我而言,早已不知何谓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三下乡”给了我们这一行人一次认知的机会。
耐着七月的酷热,青岛科技大学赴临沂费县“精扶贫·青春行”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走进管流庄村——一个曾经的省级文明村,一个30多年未变的老村,展开了为期十天的三下乡生活。这十天,可以说长,也可以说短。可不管它长还是短,它都已经过去。岁月荏苒,时光匆匆,很多事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失,而这段时光并不会流失,而是永远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因为那是一次次认知的刷新、一次次心灵的触动。
像很多文章中记叙的那般,初到村子,老村村民们热情的迎接、朴实纯厚的风俗人情感染着我们所有人。而接下来实地走访调研的每一处,都让我们为之震惊,潸然,痛心......
远离城市的油漆道路,我们行走在老村泥泞崎岖的土街道上,感受着前所未有的颠簸感。街道上随处皆可堆放的垃圾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息,全无听说的农村新鲜自然的空气。老村遍布着30多年前的老式瓦房,如今却已破乱不堪,颤颤巍巍地伫立,有些废房里还住着人,多是疾病缠身、贫困无人照顾的老人,只在荧幕中见过的柴垛立在老房门口、墙边,让人大开眼界。
更让人惊异的是整个村子居住的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操持着家务农活。对于我们这些“闯入者”,他们总是送来慈祥的微笑。“曾经”成为我们和他们沟通的桥梁。他们大多是儿女在外打工,和老伴相依为命,很多人也正在经受着病痛的折磨,再多的苦,他们都自己默默地忍下,告诉自己在外拼搏的儿女一切安好,父母永远都是这么无私伟大。
我们静静地聆听着他们这些年受的苦,心中是压抑的,我们现在的力量非常有限,只能希望将来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富强,让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舒适的晚年生活。靠近一些,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反复交替的曝晒、寒蚀在他们的脸上、手上留下了深深地裂痕,黝黑的皮肤夹着写满岁月的白发、褶皱,给我们所有人一次强烈的心灵撞击。然而,他们的眼中流露的却是顽强,是不屈,是对生命的追求与渴望,同样也是无奈。
在我们看来已经落后的太阳能整个村子只能零星见到三四个,大片开出裂纹的荒地向人们诉说着饥渴的讯息,没有灌溉系统,农田“靠天生存”。整个老村甚至整个镇子都没有支撑经济发展的企业,何以留住年轻壮力?何以达到全部脱贫?
30多年前的老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韩丽摄
在烈日的炽烤下,队伍继续走着,脚步的沉重让我们忘记了浸湿的汗衫。12户贫困家庭终于让我们抑制不住情绪,流下不忍的泪水。其中年近半百的朱西现和他的70多岁老母让人印象深刻,朱大哥患股骨头害死多年,妻子也因为这带着小儿子离开,再也未回。
而多年前,妻子和小儿子意外发生交通事故进入重症监护室,是朱大哥倾家荡产加上全村人民的捐助才得以幸存,如今却是这种结果......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老母亲操持着家务,朱大哥因为实在没钱,已放弃治疗,每天忍受着骨头撕裂的疼痛,喝过农药,但想想老母亲,还是坚持了下来。让人怎么也想不到的是,一位半百老汉,因为自已从未归家、甚至把自己通讯拉黑的15岁儿子,在外人面前流下了无奈、思念的泪水。
其他贫困户的情况亦是如此,过度劳累导致的股骨头坏死、半身不遂,孩子的伤亡打击着一个又一个承受力有限的心灵,当地诊所药物、医疗条件有限,异地医疗补助少,各种障碍滞塞了他们脱贫的脚步。当地的诊所也是,狭窄的空间,有限的医疗人员,有限的药物。
废弃的瓦房、堆积的柴垛。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韩丽摄
走访的见闻抨击着所有人的心灵,引起所有人深思,老村成了每个人心中的牵绊。别样的经历总是会给我们带来永不褪色的回忆与难以抹去的感动,最后的团队合影里,我们围绕在队旗周围。凝固而沉重的笑靥和定格的姿势于无声中为此次实践拉下了帷幕。十天的时光在此刻却化成了一本耐人寻味的书,每每阅及,总有一番收获与感动沉淀于心田。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国家扶贫的凯歌高亢嘹亮。老村让人敬畏、怜惜,老村的老人更让人牵挂,心疼。三十多年的风雨浪浇,三十多年的风雷激荡,扶贫从来就不是在一马平川的原野上驰骋,而我巍巍中华绝不会在困难面前畏葸不前。在一次次奋然前行中,这个泱泱大国一次又一次击败贫穷,必将用“迈上新台阶,干出新气象”的扶贫事业一步步重建历史的辉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48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