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至8月,武汉理工大学化生学院“寻访老中医”暑期社会实践队先后前往武昌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武汉市第五医院,河南长葛和湖北黄石展开实地调查。队员们倾听了来自施政方和体制内外医者的多重声音,收集了有关中医药发展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对社区医疗,中医人才培养制度,中西医结合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发展遇阻
7月16日上午,社会实践队三名队员来到武昌区卫计委,受到医政科王辉主任的友好接待。王主任提到,在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的过程中,民众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接受度始终难以提高。即使有先进的医疗设施,亲民的收费标准和方便的就医环境,由于中医的公众信任度不高,老百姓不论病情轻重仍倾向于收费高昂的大医院。基层医生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医术自然难以提高。湖北黄石的民间中医徐冰说,民间关于中医药养生保健的夸张宣传一定程度上也为民众对中医药的疏远买单。加之分配给社区基层医院的职称名额远少于综合性大医院,即使培养出了医术高明的中医师,其职业晋升之路也不乏坎坷。
中医师人才培养困难重重
王辉主任还向我们介绍了先行中医准入制度:科班出身并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或从师于名中医,参加相关考试获得资格。8月12 日受访的湖北黄石的民间中医刘善刚和徐冰均毕业于中医学院,后辗转各地寻师求学,在多年的临床实践和艰苦自修中艰难摸索,终获得私人诊所营业资格并取得了当地居民的认可。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医院校教育过于死板,与实践脱节而流于表面,几十年来未见明显改善。徐医生认为,由于中医理论深厚繁杂,精妙难解,非有超乎常人之毅力不可攻克,可以考虑改变中医院校的招生方式,录用真正对中医药抱有热忱的学生以提升教学质量。
7月17日受访的武汉市综合性三级甲等第五医院中药科副主任张伟琛对此也有深切体会:“中医学院在培养学生时应该多增加实践课程,政策要鼓励医学院和相关医院制定一些培养计划,让学生多一些临床经验而不是死读书。”此外,师带徒的传统学医模式可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这也为解决名老中医的传承问题提供更多途径。在1982年前后,武汉市第五医院刘汉民和黄毅明等名老中医的医德和医术广受人民的认同,成就了第五医院中医科的繁荣时期。而随着这一代人的去世,由于后继无人,精湛医术就此失传, 令人扼腕。
中医西医,亦敌亦友
《纲要》中提到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河南省曾荣获 “中华大地之星-优秀奉献者”、“中华优秀乡村医生”等殊荣的郭宝忠医生正是用自己的一生在践行这句话。
7月20日,实践队员们奔赴河南长葛,拜访声名远扬的郭老医生。家族世代从医的郭宝忠不仅仅满足于祖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从1970年开始尝试中西医结合,自费购买了“弱磁共振分析仪”等西医仪器设备用于治疗病人。在医疗资源欠缺的乡镇卫生机构中,这种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手段并不罕见。
而在以武汉市第五医院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医院中医科,由于采用西医的分科标准划分,违背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导致中医的特色被局限,同时西医的职称考核标准对中医不适用,明显阻碍了中医人才的发展。药剂科的张主任还跟队员们说到:医保中规定一次针灸治疗最多报销5针的费用,而实际远远不止五针,这些脱离中医实际的政策亟需完善。
中药材质量管控迫在眉睫
由于生产链长,环境污染,审批标准粗糙,中药材的质量问题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中医药发展的重大阻碍。湖北刘善刚医生常利用周末时间,与同行一起上山采适量的草药。“这些野生草药我一般是不用的,只有在医治过程中遇到比较重大的病情需要,我才会用,因为是自己采的,药效肯定有保证。”当谈到对野生草药资源的保护时,他说:“我采药时当然会考虑野生药材的可持续性,如果数量很少是不会采的。”
经过这四次实地走访,队员们都表示收获颇丰,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成为深入分析和研究中医生存现状的珍贵资料。队员们过去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也得到纠正,此轮走访无疑为“寻访老中医”社会实践活动的下一步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注入了精神动力,为更好的传承中医文化提供了更多思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34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