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7日,山东大学(威海)梨园寻声团队今天正式开启了第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早晨8点,团队来到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参观学习。
作为中国第一家戏曲声音博物馆,该馆一直致力于“寻找梨园失落的声音”。迄今已经为20多位老艺人录制了唱腔专辑,并通过持续多年寻访老艺人的方式,为300多位已经被观众淡忘的戏曲老艺人录制了8000多段唱腔,留下的许多宝贵资料对研究河南戏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具有很高的价值。
走进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花板上各种各样的脸谱,和“戏比天大”的牌匾。光与影的结合还有古韵的气氛,是那样的具有神秘感。大厅中间的墙壁上有河南省剧种分布图。据负责人给我们介绍:我们河南有45种剧种,现在剩下的不到30个剧种了。“戏曲有“三”、“四”、“五”、。“三”指的是“豫剧,曲剧,越调。”四指的是“生”“旦 ”“净”“丑”。“生”分小生、老生、红生、武生等。旦分花旦,正旦、武旦、归门旦,老旦、彩旦等。净就是古代脸很花的人。“丑”分小丑、老丑、文丑、武丑。“五”指的是常、陈、崔、马、严。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名剧,如《花木兰从军》、《卷席筒》等等。然后,他为我们讲了戏曲中的“生”、“旦”、“净”、“丑”四个角色。还给我们看了戏曲服装和头饰。展厅里收集了珍贵地方戏曲文物、资料、图片、音像、濒临失传的传统唱腔、剧本、乐器、曲谱、服装道具、音像资料、脸谱等,大体展示出了河南戏曲的全貌。
随后我们又来到另一间屋子。简单精致的舞台,舞台下面摆放着三五成排的仿古桌椅,俨然是一个“戏园子”。坐在这里,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戏曲鼎盛发展的古代,一份来自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一条贯穿古今的结缘之线悄然建立。
最后,团队成员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坐在大厅里看戏曲动画片,婉转悦耳的豫剧,亢强有声的曲调,声声入耳, 震撼人心。在这里,一种责任感突然充斥我们的心田,戏曲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一定发扬优良传统让它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山东大学(威海)梨园寻声团队研究的主题为“新媒体形式下”豫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调研--以河南等地为例。这次博物馆之行让我们发现艺术不仅仅需要爱好者,更需要传承者、传播者。基于此,团队在此呼吁大家热爱戏曲、传承戏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33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