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4日,为了解垃圾分类落实情况,研究垃圾分类的潜在问题,弘扬新时代下的居民环保意识,中国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绿色阳光调研队在青岛市展开为期一周的“垃圾分类及回收”的暑期调研活动。本次调研中,调研队与学生,居民,环卫工人,政策相关工作人员一起,探讨垃圾分类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让垃圾分类回收落实的更彻底,更自然。
学生:垃圾分类从小听,实践下来就不行
自1993年北京市正式开始提倡垃圾分类起,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工作就开始从社区慢慢进入到校园之中,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的九零后。“最早幼儿园的时候就听说过了,那时还有各种相关活动之类的。”一位接受采访的同学这样回答道。但当问到是否在平时生活中落实垃圾分类问题时,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平时宿舍里垃圾比较少,没必要细分”。同时,同学们反映到多数宣传都只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如何去施行却很少提及。
居民:垃圾分类有条件,纸板瓶子能卖钱
调研队员随后前往富春江路,太行山路等居民区密集的街道进行走访,发现除主要人行道采用分类回收型垃圾桶外,居民小区内大多都是普通垃圾桶。
“只会做一些简单的分类,玻璃瓶,纸板之类的,可以卖钱嘛”接受采访的居民坦诚的回答道,“你看小区里面也没那些分类的东西,自己分类也不知道咋分。”当询问到对垃圾分类的态度时,居民的看法也十分一致,也十分支持。“垃圾分类当然好啊,对环保有好处嘛。”
环卫工人:分类不彻底,只好一起收
在沿街统计分类回收型垃圾桶内分类情况时,调研队员注意到,随着调查数目的增加,回收箱与不可回收箱内出现的物品种类开始逐渐重叠,到最后,分类型垃圾桶可以说变成了一个摆设。
环卫工人也同样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对于他们来说,这一问题的影响更加严重。据调研队了解,上级对于垃圾分类回收是有相应的要求,但由于居民,路人等使用垃圾桶时并未严格分类,导致回收时的分类更加难以进行,变相的加剧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同时,不少环卫工人告诉队员们上级对于分类回收的标准也较为模糊,许多时候分不清楚便直接统一回收了。
宣教中心:落实分类,任重道远
在完成一系列调研后,队员们对垃圾分类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宣传重心不够平衡,大部分人不知道如何具体分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垃圾分类具有难度;群众对于垃圾分类重视程度不够,分类停留在纸面上。
带着问题,队员们前往市南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进行学习和交流。市南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是青岛市首个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中心,由上杭路垃圾收运站改造而成,对市南区垃圾分类落实情况和宣传教育的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市南区已在辖区10个街道办事处的60个社区,11处农贸市场、39所中小学校、1800余家大中型餐饮企业和178家驻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先后展开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涉及居民18万户,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在了解了调研队员发现的问题后,宣教中心负责人员为我们展示了垃圾分类回收的相关成就,同时也告诉我们垃圾分类回收仍处于起步阶段,垃圾分类回收的进行靠的是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以及群众素质理念的不断提升,一刻也不能松懈。随后,负责人员对我们的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宣传方面,要使群众了解到垃圾分类是一件简单的小事,简化分类流程,同时在硬件方面增配分类回收的相关设备,加强具有针对性的分类回收教育,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使垃圾分类融入大家的血液之中,成为一种自发行为。
垃圾分类诚然面临着不少问题,但只要行动起来,对于环境和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自然应该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的活动之中,从现在起,从自己起,为垃圾分类贡献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30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