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汪宇)“小孩小孩你别哭,你爹去了登州府,花啦棒、泥老虎,咕嘎咕嘎两毛五。”泥老虎,又称“泥叫虎”,起源于明代万历初年,是形、色、声、动俱佳的民间工艺品。
随地可见的普通泥土如何在制作者手中焕发生机?7月下旬,带着好奇和疑问,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古沟回族乡趣味语言与写作实践团队实地走访了淮南市古沟回族乡的泥老虎制作者们,现场感受泥老虎这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多道工序,化腐朽为神奇
“泥老虎形态多样,图案和色彩都十分讲究,需经过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手工艺者告诉志愿者们。选泥、制模、磕坯、修坯、做哨、涂粉、上色、成品,一个惟妙惟肖的泥老虎背后是手工艺者们耗费心血的长期制作。
“选泥需选取当地的黄泥,泥土要位于较深层,浅层黄土不可使用,泥土里面的沙石需要经过扎碎后才能使用!”手工艺者拿出土坯子,向志愿者们展示道,“这种土坯子短时间内不可完成,需经过十多天的风干后才能成型!”
“每个包上牛皮纸的泥老虎都要测试下能否发出声音的!”手工艺者耐心地解答着泥老虎制作的每一步骤,并向志愿者们展示上色所需的颜料,“我们通常先用滑石粉加胶,再加适量的水调均涂在泥坯上,再用黑、绿、红、黄等颜色来点眼、勾纹、画耳鼻,你看,一个泥老虎不就做好了!”手工艺者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土坯子的后续工序,十多道工序,每一道都是匠心独运。
一次机遇,带入大众视野
长期以来,泥老虎制作工艺是辛勤的劳动人民的谋生手段,而泥老虎则成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样物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增长,制作泥老虎的收入越来越无法满足手工艺者的生存需求,越来越多的手工艺者选择另谋生路,而传统工艺也在逐渐失传。
柳暗花明又一村,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泥老虎这一传统工艺重获新生。在那场汇集了全球各国特色产品的盛会上,淮南的几件特色产品也来到上海,被带入大众视野。2016年,“即墨泥老虎传统制作工艺”被公布为第四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机缘巧合之下,泥老虎这一传统工艺终得大众认可,被带入大众视野,荣登上海世博会,成功申请非遗。泥老虎,终于回归文化的怀抱。
几经传承,于新时代中寻求发展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制作泥老虎的呢?”
“自我到蔡庙这里,我就开始学了,算一算,也有三十多年了!”手工艺者感慨道。“现在的小一辈都不愿意学习,因为这东西做起来费时费力还不挣钱,还不如出去打工,可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呀!他们不学,这东西不就失传了么?”手工艺者向志愿者们表达了他们对于泥老虎这一传统工艺失传的担忧。
诚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缺少政策、缺少资金,传统工艺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我希望能通过媒体的力量,加大宣传泥老虎等众多传统工艺,让这些老一辈手工艺者的手艺不再失传,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志愿者在听完手工艺者的担忧后感慨道。
泥老虎带给世人的不仅仅是欢乐与神奇,还有思考与考验。如何让传统工艺焕发生机?如何让科技力量与文化内涵完美融合?如何做到市场性与艺术性的相互兼容?传承传统工艺,不单是手工艺者个人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与担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14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