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生态图景’还是你们学生娃儿会概括,我们村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也发生了很多的改变,但是要真正的富起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西三号村的负责人梁建兵先生如是说着,一边看向了瓦屋外散了架的篱笆,天高云远淡,内蒙古高原上的小村庄的轮廓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日渐清晰。7月18日的下午,在梁建兵先生的介绍下,文法学院赴兴和县实践团的队长梁晓艳在西三号村民家和87岁高龄依然从事农业劳动的王明老爷爷关于"生态宜居"政策下扶贫工作进行谈话。
“躬耕陇亩”却没有“悠然见‘青’山”的悠游自在,87岁高龄的王明老爷爷至今仍然自己进行农事活动。老爷爷说,他和老伴都80多岁了,有2个儿子和2个女儿,孩子们都在城里生活,他们的身体还算硬朗,所以依然还从事着农事劳作,总共种了10亩田,种了土豆、玉米、莜麦等作物,收成好的年份除了自己吃粮食还可以卖一些粮食呢,收成不好的年份卖粮食会少一些,但一般也不会亏本。老爷爷还说,他们在农村的日常生活开支并不多,主要是把钱用在吃药看病上了,小病还好,一遇到稍微大一点的病就束手无策了……同学们和老人聊着天,不知不觉天色渐暗,以小见大,了解精准扶贫的实施之路的不易和成功。
“精准扶贫锲而不舍,全体努力驰而不息”,87岁的老爷爷直到现在还自己工作背后的原因应该也不是个例……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贫的政策,国家举起大力扶贫的旗帜,几年过去了,村民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善,但在某种程度上还达不到"小康"水平。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贫困地区致贫原因多样,扶贫政策制定难度大;贫困地区情况不一,扶贫政策落实困难重重;扶贫工作需要长期进行。
本次社会实践有小组组员是第一次真正进入农村,组员耿凯莉同学说:“在农村生活,行走的乡村小道泥泞或杂乱,每一帧画面都是那么真实,散落的柴火,一间一间挨着的的瓦房……这个下午就悄悄的过去了,我看向老爷爷的田地,在夕阳的映射下渡了一层黄光。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构建美丽生态乡村图景,不能失去发展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推动农村发展的任何一个主体,让乡村从原有的躯壳当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我心里想着:这夕阳下仍然有希望。”精准扶贫不是一朝一夕,共同富裕是共同梦想,重在民生,生态宜居的主题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日渐明晰,精准扶贫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西三号村的实施以小见大,正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03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