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一辆大巴行驶在淄川区张庄乡的山路上,载着山东理工大学“回望改革四十年,乡村艺体支教”实践团的成员,驶离这片土地。7月22日至8月4日,实践团在张庄中心学校的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已经圆满结束,而精彩的点滴还留在心底,从未远走。
初见,疲惫又欢欣
张庄中心学校共有九个年级,从小学一年级到初四,每个年级都有孩子报名暑期的课程,虽然孩子不多,但管理起来依然不容易。开学第一课上,各个年级的班主任给自己班里强调了纪律与安全事宜,课程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有的队员一连要上一上午的课,调侃说“骨头都要散架了。”
中午时,很多孩子在学校吃午饭,每顿饭实践队员都要给孩子们挨个盛好端过去,最后才轮到自己吃饭。有天吃着午饭,外面忽然下起大雨,实践队员撑着伞,把孩子一个个护送回教室,最后每个人的衣服都湿透了。“每天看着孩子都被家长接走的那一刻,内心才放松下来,时间才开始属于自己。”一个实践队员说。
这两周的支教生活,毫无疑问是疲惫的,因为队员们的身上肩负着照看孩子、传授知识的责任,可也正因为肩上有责任,实践队员们一直用行动去践行爱心支教的真谛,收获了家长的称赞,有位家长说:“我孩子放在你们这里,我放心着哩!”同时,队员们的辛勤付出也收获了孩子们的回报,他们越来越听话,慢慢开始知道体谅老师的辛劳,有孩子给老师画像,有孩子给老师送家里做的特产,看着孩子们真诚的笑容,队员们的疲惫仿佛减轻了不少,做着如此有意义的事情,欢欣是发自内心的。两周下来,哪怕学校的条件那样艰苦,好几个队员都舍不得离开,并说“这里的生活是最单纯快乐的。”
艺体课堂,百花齐放
实践团设置的课程也是多元化的,除去必要的文化课预习以外,将艺体教育引入课堂是本次支教实践的特色。艺术课程包括非洲鼓、合唱、美术、泥塑与剪纸,体育课程则包括羽毛球、搏击健身术、足球与篮球,同时创新性地引入科学实验,如“水中点火”实验,希望能培养低年级同学对于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以后将要学习的物理、化学做好铺垫。
艺体课程中,最独具特色的就是非洲鼓。这是因为实践团主要由学院的非洲鼓社组成,俗话说“术业有专攻”,这门课实践团还是十分有信心的。非洲鼓课上,孩子们围成一圈,欣赏老师在中间打鼓,动感的鼓点时而昂扬,时而低沉,时而激越似山间瀑布,时而悠悠似林间清泉,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纷纷表示希望学习非洲鼓。从此以后,非洲鼓声每天都会响彻校园,那是队员和孩子们为汇演上的非洲鼓节目在勤奋练习,实践结束了,那富有节奏的鼓声仍然余音绕梁,难以忘怀。
孩子们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足球,足球是实践团响应“足球进校园”的号召而引入的,学校没有足球场,足球课就在草地上进行,倒也别有一番风味。蓝天白云草地都很美,但更美的是尽职尽责的老师与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他们笑啊闹啊,构成了一幅独特的风景。
文艺汇演,最美的告别
8月3日,实践团在张庄中心学校大礼堂举行了以“回望改革四十年,乡村艺体支教”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学生、家长齐聚一堂,共同欣赏支教队员和孩子们带来的精彩演出。
九秋风露鼓声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听耳畔,掷地金石的鼓声铿锵;看眼前,翩若惊鸿的风采飞扬,这是非洲鼓社慷慨激昂的表演。少年不光有情窦初开的懵懂,更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的未来就是中国的未来,少年就是祖国富强的希望。这是五年级的同学们朗诵的小诗《中华少年》。
有一个令人感动的小细节,平日公认最调皮好动的孩子“老孙”在三年级的歌曲《追光者》上表现得十分出色,舞台上,他小小的身板站得笔直,歌声洪亮,台下的姐姐也露出笑容,为自己的弟弟而自豪。其他孩子也都是尽全力演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对实践团工作的支持、对支教老师们的留恋与不舍。
文艺汇演的压轴节目,是支教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演唱的《苔》。实践团将自己对孩子们的期许都寄托在了这首歌上,“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愿为孩子们梦的指路牌,帮他们驱走一点黑暗,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望这些稚嫩的小树苗,有朝一日能长成参天的大树。
改革四十年来,农村的教育在不断地发展,社会各界也在助力农村教育,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山东理工大学“回望改革四十年,乡村艺体支教”实践团旨在为农村教育,特别是艺体教育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实践团相信,星星之火,也能形成燎原之势!实践团更相信,传递爱的火炬,永远都不会熄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947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