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日下午,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闽越茗歌实践队一行十人为了深入了解当今茶叶市场和茶文化现状来到了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叶局,对徐斌站长进行了采访。
来到茶叶局,并没有想象中的广阔,而是和寻常店铺一样占据了一栋大厦的一层。甫一进门,实践队员们还没有来得及好好观察完整个局内情貌,便被热情的工作人员带到了徐站长的办公室。徐站长年属中旬,头发花白,肚腩略大,但却十分地配合队员的采访、回答起来也是滔滔不绝,丝毫没有什么官威官架子。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队员们开始畅所欲言、一个个抛出自己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机械化生产是否将完全替代手工制茶。据前几日时间的了解,当下原产福建本省的铁观音、大红袍除了极小部分工序外已经可以实现全机械化制茶,队员们因此对真正的全机械化产生了联想。根据徐站长的回答,在市场化生产中机械化必将逐渐取代手工,因为虽然手工制茶更易出好茶但在质量同样达到要求时机械化对手工具有成本上的压倒性优势,另外手工工艺本身也是机械化的基础,现有的机器都是在手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事实上现有市场的铁观音、大红袍的机械制茶率已超过80%,其它茶种想来相较不远。
其次队员们针对农残问题提问,对此徐站长结合茶叶生产过程作出了详细回答:作为农产品,茶叶的农残一直是个问题——之前铁观音市场欣欣向荣,在传出农残超标后如今却是已现颓势,但农残对于武夷岩茶却相对影响较小,因为武夷岩茶一般只产春茶,夏茶秋茶质量太差得难偿失,而经过一个冬季的严寒病虫害相对是较少的,故而武夷岩茶在农残问题上是有先天优势的,仅仅有部分一味追求产量的小厂家过分施肥;此外茶叶局对农残检测格外上心,甚至还推行了有奖举报制度,从中也可以看出茶叶局工作十分到位。
之后队员们详细询问了关于茶文化的推广措施,徐站长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了略微出乎队员们意料的答案:武夷山区是有做推广茶文化的活动的,如结合旅游业的“印象大红袍”演出,年年都有的各种斗茶大赛,都对推广茶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事实上推广茶文化却并非想象中那么重要,首先武夷岩茶的定位就是小众茶、在茶类消费里相对小众、推广茶文化对武夷岩茶作用不大,其次饮食习惯尤其是饮茶习惯非常受地域及地域文化的影响,以武夷岩茶进军上海市场为例,当初因为同为青茶的铁观音在上海市场一度颇为流行,武夷岩茶也尝试趁热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然而在铁观音热后上海重新回归了原有的绿茶,武夷岩茶并未被广泛接受,事实上武夷岩茶的传统消费区域是华南地区、这也与其地域文化相关。
徐站长强调,茶文化推广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武夷岩茶真正要做的是做好质量把关、控制品质、在口感与安全上做得更好;事实上武夷岩茶本身便是很好的茶,民国时期甚至能卖出100斤8大洋的高价,现在的武夷岩茶还并未达到过去的优良品质,发展也因此不及以往。品质为先,宣传是要建立在品质的基础上的,徐站长的观点打破了队员之前对推广茶文化的想法,体现出武夷茶人一种务实的匠人精神。
武夷茶人确实是有匠人精神的,对徐站长的采访中队员们屡屡听到“保持品质”“控制农残”“保证质量”“保护母树名枞”“做好茶”这样的话语,这不仅仅是由于武夷岩茶的小众茶高端茶定位,更是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精神体现,这打破了队员们对推广茶文化的迷信趋势:茶文化虽然相对式微,但消费茶的主力群体却也相对稳定,一味地想着推广茶文化、结合旅游产业、形成文化产业链而不去踏踏实实把茶做好,本身便是一种贪求捷径的、偷懒的体现,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是不可取的。队员们一致表示对徐站长的采访将他们对推广茶文化的天马行空拉回到了实地,走出了不务实的误区,此行获益匪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83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