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与美丽山东建设”研究,2018年7月26日,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Tan(探真者)社会实践团与淄博市绿丝带公益发展中心组织开展“垃圾去哪儿”调研项目,探究城市生活垃圾最终去了哪里?凌晨3:30,大家准时在山东理工大学门口集合,Tan(探真者)社会实践团的成员在绿丝带公益发展中心主任李宝宝老师、杨忠凯老师、刘珂老师的带领下,展开一天的垃圾研学活动。
首先进行第一步站,垃圾桶的垃圾去了哪里?由于垃圾车每天出现的时间并不固定,在搜寻了几个小时无果后,老师们决定带领成员们前往城西社区的压缩式生活垃圾转运站进行调研,大约6点钟,垃圾转运站的工作人员前来处理社区垃圾,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他们每天都会采用全自动垃圾压缩站雾化除臭设备对转运站进行除臭清理,所以并没有想象中的臭气熏天并且它自建成以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已经过三次改良,由最初的露天垃圾场变为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垃圾预处理站点。
早上8:00,我们来到第二站——淄博市张店区生活废弃物转运处置中心,在大家还没进入处置中心时,就已经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的刺鼻气味,在这里大家看到了垃圾卸车、压缩再进行装车的过程。由于禁止外来人员入内,我们只能在外面进行观看,但令人震惊的是,虽然已经过除臭清理刺鼻的味道仍然时断时续,工作人员和附近生活的居民却对这种味道早已习以为常,如今垃圾气味的处理仍然是一个大难题。一个小时后,团队抵达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小范村的淄博绿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参观“垃圾去哪儿”的最后一站——垃圾焚烧发电厂。综合部的负责人老师将公司垃圾处理的流程向我们进行了简单介绍:“垃圾大致按照‘垃圾车——卸载平台——垃圾库——抓斗——锅炉焚烧’的步骤进行,目前每天需要处理2000吨左右的生活垃圾,发电在30、40万度左右,大约产生五六十吨垃圾废渣。对于废渣会有三种处理方式,一是固体废弃物炉渣经焚烧后进行二度利用,二是危险废弃物飞灰,按国家法规用熬合剂和水泥固化后送到专门飞灰填埋场进行重新填埋处理,三是“垃圾水”,每天约有1500吨的“垃圾水”进入工厂,经专门处理分离出可用的工业用水。随后,刘老师带领成员们参观了展厅及部分工作点,其中最令成员们吃惊的是垃圾库的处理——两名工作人员操纵巨大的机械抓手在填满垃圾的大坑中不断夹起垃圾放入焚烧口,工作人员要操纵机械抓手每天抓起、放下无数次,而一只机械抓手一次能够夹起约五吨的垃圾,但这个数字相对于整个垃圾库而言,却只是杯水车薪。这样的极具冲击力的画面给人极大的震撼,减少垃圾量、合理处理垃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观结束后,刘老师针对成员们心中的疑惑做了细致的解答,其中就近几年的垃圾趋势问题,刘老师说:生活垃圾的数量是逐年递增的,而且增长率在每年3%-5%左右。首先生活水平的提高,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快递,其次是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也进入到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链中,加大了垃圾量。但就工厂遇到的最大的挑战这一问题,刘老师向我们讲到:最大的困难是垃圾未处理,尤其是金属制品,因为金属制品很难处理,容易堵塞出炉口。虽然我们采取了多种处理方法比如破碎和多重磁选,但很难完全去除。其次是‘垃圾水’,因其味道难闻,运输过程中如果有泄露,既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又会一定程度上破坏公司形象。
九个小时的垃圾研学游,团队成员们真切感受到,垃圾的回收及治理复杂繁重,在源头处合理处理垃圾影响重大,同时宣传、引导民众对垃圾进行减量、分类等的工作也任重而道远。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理应承担社会责任,为垃圾分类的普及、生态文明与美丽山东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37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