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下午六点半,为深入了解安塞腰鼓对于当地民众的文化影响,青岛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对百人腰鼓的总导演和几位安塞腰鼓的演职人员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彩排从下午六点开始,为避免打扰演出彩排,志愿者们在后台耐心等待,终于等到演出间隙,志愿者们抓紧时间穿梭在后台进行采访。女鼓手樊导表示,她打腰鼓已经十多年了,从祖辈父辈传承到她,腰鼓是热爱,是吃饭的家伙,更是安塞的精气神儿。男鼓手高大叔说,他已经打了三十多年的腰鼓了,自家七岁的儿子也学会了打腰鼓,并且会让安塞腰鼓子子孙孙传递下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很有信心。在安塞有这么一句话“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十岁的赵雅兰小朋友说,她从九岁就开始打腰鼓了,训练很累,但是她会坚持下去。
经过工作人员的沟通,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本场百人腰鼓表演的总导演张导,问询到腰鼓的影响意义,这位陕北汉子咧嘴一笑,爽快地说道:“腰鼓对于陕北人民来说,就是男人心中的女人,女人心中的男人,老人记忆中的故事,孩子看得到的未来。”问及现代表演形式的多元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张导认为,传统文化传承至今,上有国家政策保护,下有民间艺术家发扬传承,与一味追求哗众取宠的娱乐性表演相比,更具有持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腰鼓从驱赶野兽到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安塞腰鼓作为安塞的文化符号,弘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与“团结自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科大精神相映衬,使志愿者们倍感亲切,更加坚定了发扬延安精神,力做五有科大人的决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36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