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博白“双凤”采茶剧团受邀在广东省湛江市廉江石颈镇新屋村进行演出。7月16日晚,广东省岭南师范学院“萌芽”实践队和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调研组一行前往调研。
实践队员到达目的地时,看见舞台上的箱子写着戏曲的名称,那是《泪洒相思地》。精致的妆容、缤纷的戏服,灵活的动作配合着演员的唱腔,别出心裁的歌词,无不吸引着台下的观众,时而台下还响起零散的掌声,小小的舞台上正呈现着一出好戏。“双凤”采茶剧团的老板卜浩江一表演完,就接受了队员们的访问。
年近半百,每年演唱三百场
桂南采茶戏是由唱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又名"吁嘟呀",广泛流传于广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县所辖的33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相邻的钦州市部分地区,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
“双凤”剧团老板卜浩江是广西博白县大田村人,今年刚过半百,在出道前一直跟着本村师傅卜宗仕学习戏曲,从唱腔、动作、歌词等进行了一年多的训练,20岁正式出道,开始在舞台上演唱。
“我们化妆需要半个多小时,穿上戏服也要花十多分钟,每场戏要唱三个小时。”队员们还注意到,因为乡村地区大部分中青年出外打工,当晚台下坐着的多为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儿童。即使如此,剧团全体成员在妆容、服装、演出等也毫不懈怠,即使七月份很炎热,但是他们还是专业着装,尽力做到最好,尊重每一位观众。
“除了因为6月份天气太热不唱之外,其他时间都是在唱戏,尤其在7月演出场次特别多。”卜浩江告诉实践队员。整个剧团一共15人,平均年龄达四五十岁,其中,资历丰富的卜老已过七旬,最小的年仅二十。据不完全统计,“双凤”采茶剧团多在廉江营仔、安铺、石颈、青平、车板广西北海等地进行演出,且每年演出达到300多场,总时长将近一万小时。“双凤”剧团接到哪里的邀请就到哪里去演出,演完一场接着下一场,只要有戏唱,就不停奔波在路上。
涯话交流,博白廉江亲友情
广西博白采茶戏在廉江石颈镇演出,观众们是否听得懂?
“听懂,完全听得懂!因为他们是用‘涯话’唱的。”观众林老伯告诉队员。
涯话,是粤西及广西南部等地的一类客家语方言,因广西博白县与廉江临近,两地同用涯话与人进行交流。据中共湛江市委统战部的《雷文化》说明,廉江涯歌在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广西客家民歌的影响。
解放初,广西英桥有一农村姑娘很会唱歌,曾在英桥圩摆歌台招亲。廉江塘蓬有一个男青年歌手与她对唱,结果唱赢了,姑娘真的要跟她结婚,可是男的已有妻子,《婚姻法》刚刚颁布,不能违反一夫一妻制,男女双方都能深明大义,女的提出“夫妻做不成就做兄妹”。后来真的亲如兄妹,逢年过节,互相来往探望,一时被传为佳话。
“现在村子里老人和小孩居多,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现在有人来唱戏,这几天村子里晚上很热闹,我们也很开心!”看戏的林大叔说道。
广西客家采茶戏与廉江涯歌在语言上相同、内容上相近,因此,“双凤”采茶剧团的演出在石颈镇的演出对于村民来说,不仅没有障碍,反而更具有亲切感。
后继无人,民间剧团难生存
在2006年5月,作为桂南采茶戏的代表——广西博白采茶戏与江西赣南采茶戏一同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很多人临近退休了。虽然采茶戏入选非遗,但是我们剧团现在还没找到继承人,而且,这一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剧团老板卜浩江表示。博白“双凤”采茶剧团与广西其他30多个剧团一样,属于民间自发剧团。以前国营的时候,由财政发工资,现在只能由老板出粮,工资也不高。
民间剧团受到了时代经济发展的冲击。老板卜浩江虽然20岁出道,但至今也只有13年戏龄,期间因为资金问题,他暂停了唱戏到外地打工赚钱,后来才重拾戏曲,召集演员回来继续唱戏。“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来学戏,外出打工比起唱戏来说,赚得的钱要多很多。我们剧团的人大多是因为爱好这一行,才留下来的。”花旦黄秀妹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31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