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姚韵 传承非遗
——记2016年浙江师范大学“姚乐寻踪”暑期社会实践
2016年8月8日,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姚乐寻踪”暑期实践队齐聚“文献名邦”余姚,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姚剧展开了为期20天的调研活动。
姚剧原名“余姚滩簧”,是主要流行于浙江余姚、慈溪、上虞的一种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姚乐寻踪”实践队通过实地考察、调研访谈、体验宣传等,了解姚剧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感受姚剧的艺术魅力,提高姚剧的关注度。倡导年轻人积极关注家乡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并为姚剧未来传承献策献言。
我心系“非遗”(小标题)
在调研活动中,“姚乐寻踪”实践队分别拜访了国家级、省级非遗姚剧代表性传承人沈守良老师和寿建立老师,倾听两位老师与姚剧结缘的故事以及他们对于姚剧传承的诸多看法,通过与两位老师的交流,实践队员们获得了更多关于姚剧的知识,也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宣传、关注姚剧有了深刻的认识。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场完美的表演,需要演员们不断磨练,也需要背后无数幕后英雄的坚守。实践队聚焦姚剧舞台背后,推出“幕后的故事”专栏,采访了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倪乐辉主任、负责唱腔设计的张钱苗老师、负责服装的汪青青老师以及担任乐队指挥的徐宇杭老师。
正如寿建立老师所说:“我学戏,首先是为了谋生就业,再是奋斗追求,最后是责任使命。先找一份正当的行业,在社会上能够安身立命。之后慢慢地觉得自己在这份岗位上是有用武之地的,就会开始奋斗追求。不光光是我个人,还有我的团队,都要不断地去追求。当我的职业成为事业时,身上的担子也就重了,我就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对得起自己的事业。”在这些天的调研活动中,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剧院台前幕后的工作,感受到了每一位姚剧工作者对姚剧的热爱和对岗位的坚守。
传承一直是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议题。在余姚市艺术剧院,实践队员们观看青年演员排戏、练功情况,对话90后姚剧演员、第一代姚剧演员商福祥后人,了解感悟新生代演员们的演艺之路。此外,实践队来到“余姚市姚剧进校园试点学校”、“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姚剧)青少年传承基地”——余姚市肖东第一小学。“姚剧进校园”活动在肖东一小展开已十余年,为姚剧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十载姚剧进校,一曲姚腔飘香。余姚市肖东一小党支部书记徐百昂老师热情地带领队员们参观了这所学校的姚剧教室、服装室、排练厅等,就学校特色项目、姚剧教学方式、姚剧对学生的影响等作了详细的介绍。
民意系姚剧(小标题)
8月暑热正盛,但依然抹不去实践队员们的热情。17日下午,“姚乐寻踪”的队员们来到余姚市老年活动中心,就当代老年人对于姚剧的看法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其中一位爱好象棋的爷爷向队员们提出了自己对于姚剧的见解,让队员深受启发。
爷爷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喜好也就有着很大的差异。像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看姚剧之类的戏剧,这是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了这种情况的普遍性。人的思想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需要新式的东西,也需要老式的东西。你们看,我喜欢姚剧,但是有的人就喜欢越剧,喜欢京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个人的喜好也是丰富多彩的,人的精神追求是不一样的。人总是先满足了生理需求,再去满足精神追求。在这里,我也希望姚剧能够发展得更好。”
为调查当代人对姚剧的了解程度,“姚乐寻踪”实践队又来到了余姚市中心、公园、广场、社区,就观众的年龄分布、观看姚剧的频率、对姚剧改革创新的态度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人对姚剧处于“听说过,但不太了解”的程度。大部分人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和听人介绍两种渠道获取演出信息,依靠如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或是网络新闻的占了小比例。此外,虽然九成以上的人们认为“姚剧进校园”活动很有意义,但有近半数群众对其可行性表示担忧。在针对姚剧在年轻观众中该如何发展才能走得更远的调查中,调查对象表示更期待姚剧自身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期待城市能更注重姚剧古香古色氛围的营造。
8月27日,实践队员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和访谈收获,撰写了调研报告交由倪乐辉主任,同时针对姚剧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设想,为本次活动拉上了帷幕。(包逸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1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