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清晨,夏风和熙,蝉鸣悠扬,北京化工大学“京津晋蒙”实践团来到了天津地区社会实践的第二站——杨柳青古镇,慕名寻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深入了解这一历史悠久的的中国民间艺术。
杨柳青小镇有着千年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北方的历史民镇,古风犹存,如诗如画,古朴的砖墙上随处可见喜气吉祥的年画,我们仿佛置身于中国古代的民间小镇。我们来到杨柳青年画馆,进入热热闹闹的年画世界。
年画馆内色彩斑斓的年画令我们目不暇接,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我们对这些年画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惟妙惟肖的年画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它们又是如何制作与绘制的呢?
我们了解到杨柳青年画的第六代传人之一的霍庆顺先生在此年画馆中工作,便有幸约请他与我们一同座谈。霍先生精神矍铄,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霍先生出生于天津杨柳青年画作坊世家,是杨柳青木板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对年画的工艺制作熟稔于心,同时对年画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异常深刻的见解。在与霍先生的一席座谈中,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杨柳青年画的起源与发展,同时也在霍先生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年画的制作过程,对这种民间艺术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霍先生首先给我们介绍了杨柳青年画的起源。杨柳青年画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擅长雕刻的艺人,南方的水彩和纸张经过运河运送到杨柳青后,绘画的艺术又极大发展起来。经过一代代画工的传承,杨柳青年画逐步发展壮大。
霍先生也给我们系统地介绍了年画的特点和寓意。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有地域性差别,不同地域年画的创作工具和创作方法有所不同。杨柳青年画内涵丰富,表达了期盼、祥和、吉祥、喜庆的寓意,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同时,杨柳青年画也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年画创作者们将为人处事的道理与线条色彩融合在一起,寓教于画,通俗易懂。
杨柳青年画内容丰富,其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教义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呈现的,如《莲年有余》、《孟母三迁》等。杨柳青年画同时也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能够满足各个阶层的需要,因此能够被人们广泛接受,逐步发展成为影响力广的民间年画。
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杨柳青年画也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据霍先生介绍:制作工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步:出稿,雕版,印刷,彩绘以及装裱,即先通过创作做出初稿,然后在木版上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宣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最后装裱起来,“勾刻印绘裱”,五个工艺缺一不可。此外,霍先生还向我们介绍到:一幅优秀年画的制作需要许多优秀的艺人的合作,每个人最多只能精通其中一两个步骤,“就像这块板,没有三十年的功力是刻不出来的”霍先生拿着一块刻有《红楼梦》中场景的雕板如是说道。听完霍先生的介绍,又看到工作室里的这些板子,大家都有些跃跃欲试,霍先生仿佛听到了我们内心的想法,让我们体验了一下印刷的过程。印刷这一步看似简单,就是在板上泼上墨,然后把宣纸压上去,最后揭下来就好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因为盖宣纸的速度太慢,导致墨干了没有办法盖上去;因为涂墨时涂得不均匀导致印出来有的地方线条粗有的线条细。大家实践完就深深地体会到年画制作的艰辛,也对这些制作年画的手工艺人充满了敬佩之情。
杨柳青年画从元末明初发展到现在,大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六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过繁荣壮大,也有过衰落,甚至是濒临灭绝。而天津杨柳青年画能够保存下来并延续至今,一方面,其坚守了固有的年画传统,较好地保留了中国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其也在积极创新,紧跟时代潮流。为了更好地在青年一代中弘扬杨柳青年画文化,促进年画文化的传承,霍先生每周会抽出三天的时间去天津的大家给大家上课,讲述杨柳青年画的历史及制作工艺,而霍先生的后代与其他亲戚也会去中小学宣传杨柳青年画文化。杨柳青年画与时俱进,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几经变革,现在在继承传统、表现内容、制作方法、对外展示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改变。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产生了一批具有现代生活特色的年画作品,比如《文明娶亲》《女子求学》等。这些作品从艺术创作上来讲,既具有美学特色,又能够反应现实生活。
虽然经过政府的大力扶持与杨柳青年画传承人们的不懈努力,杨柳青年画正在蓬勃发展。但正如年画属于中国专属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欣赏杨柳青年画的群众也有区域性特点,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力还不够全面。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不仅需要手工艺人坚持传承,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更需要社会每一个人,尤其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们,了解、传播年画文化,呼吁社会各界来关注并保护杨柳青年画文化,希望杨柳青年画文化在今日依然能够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是北京化工大学“京津晋蒙”实践团,秉非遗之志,守文化之魂,我们一直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188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