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几度“梅”开,寻黄梅戏传承与发展之路
海南大学安徽黄梅戏文化调研团岳子扬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黄梅戏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生存现状,探索黄梅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道,海南大学安徽黄梅戏文化调研团前往拜访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就相关问题展开调研。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于1953年挂牌,1954年正式运营,其发展历史悠久,专注黄梅戏创作与演出已有半个多世纪。2013年它入选了文化部“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在全国只有39家,在安徽更是只此一家;此外,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剧院获得了“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国家级奖项和诸多地方性戏剧奖项,由此可见,它在安徽甚至整个黄梅戏领域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因此,队员们专程拜访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并参观了该剧院的展馆。
首先,作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领头人又是黄梅戏优秀戏剧演员的蒋院长向我们娓娓道来了黄梅戏发展历程中的几度“梅”开。他告诉我们,不同的时期,黄梅戏的发展也有不同的阶段,有着自己的代表作品和人物,每个阶段的黄梅戏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不同的改善和提升,这些历史发展阶段都奠定了黄梅戏在全国的影响和认同度。
黄梅戏发展历史上的“梅开一度”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以严凤英、王少舫为代表的黄梅戏艺术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把黄梅戏从一个民间的地方小戏发展推广为影响巨大的全国知名剧种,形成了“梅开一度”的旺盛局面。但文革期间,黄梅戏同许多优秀文化一样都遭受到了破坏,发展止步不前甚至倒退。但庆幸的是,文革结束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安徽省戏曲文化工作者抓住了机遇,振兴黄梅戏事业,坚持艺术实践活动,培养黄梅戏人才,还开拍了黄梅戏电视剧,迎来了“梅开二度”的繁荣局面,这一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是马兰、黄新德等人,标志是《红楼梦》。1998年的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年”,标志着“梅开三度的到来”之后黄梅戏再次勃兴。
至此,问题也出现了,世纪之交的黄梅戏热潮并没有持续下去,由于改革开放,受市场经济和市场化的影响,黄梅戏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许多黄梅戏剧面临困境。但安徽省省委省政府对黄梅戏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仍旧很高,提出了“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改革促发展,适市场经济”,有了清晰的政策和支持,黄梅戏在内容、质量上都有了提升,影响也渐扩大,又促进了“梅开三度”的发展。
但如今的社会现状和环境下的黄梅戏发展的也仍旧不景气,面临着影视、多媒、网络的冲击,自身又存在后备人才不足、观众老龄化等问题。剧院也在就这些问题方面想解决方案,蒋院长特地指出,继承的目的是发展,剧团在于创新和改革,推陈出新,与科技文化融合,适应社会的发展。但他也强调,即使面临市场化和产业化,黄梅戏的发展仍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放在靠后的位置。
而后,调研团的队员们参观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展馆,有幸目睹了诸多名家的演出服饰以及优秀作品的手稿,还有该剧院获得的大小奖项。队员们直观地感受到了黄梅戏文化的内涵,为民族宝贵戏曲艺术所惊叹。
最后,队员们同蒋院长在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合影留念。
至此,拜访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行程结束。调研队的队员们也收获颇丰,对黄梅戏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感悟。黄梅戏作为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也有义务为其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150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