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新西村阳光正好,湛蓝的天空还卧着几朵白云,再加上时不时的几声鸟叫,透出一股令人舒爽的乡村气息。此时的张来强像往常一样走在自家的养殖场内,一边和员工亲切地打着招呼,一边查看着猪舍和设备的情况。今天的他已经雇佣了十几名员工,但这个习惯却一直没有变。 作为一个平凡的养殖户,张来强的创业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纵然经历过各种打击,他却一直坚持着,到今年已经是30年了。他用了30年的时间,走出了自己的致富之路。 7月2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赴濮阳改革开放40年调研团”来到新西村鸿达生态农业养殖有限公司,听张来强讲述他从“白手起家”到“脱贫致富”的艰辛往事。张来强,1968年出生,16岁辍学开始工作。“当时家里条件不好,劳动力少,孩子又多,当时的政策也不允许人们外出去打工,生活所迫,我就在附近的药厂干活。”张来强回忆说。张来强22岁那年,承包了一座药厂,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还结了婚。然而因为药厂之前主要是附近的农民在农闲的时候来干活,后来员工大量流失,药厂就亏损很多。这是他创业路上第一次失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专门到山东的莘县去拉民工来药厂干活,因为经营得当,而且对工人们也很好,那一年他赚了近八千元。“在那个年代,这是很大一笔钱了。”张来强对调研团成员说到。 “那您是怎么进入到养殖业的呢?”调研团成员郭轲欣提问说。 “后来我认为养猪这个行业好挣钱,因为人们对猪一年四季都有需求,而且养猪也不会受季节太大的影响,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有钱挣。”张来强耐心的解释说。 “94年我开始养猪,一开始只有八头母猪,但这在当时算是开了先例的,全乡都没有几个人去干这个事情。”在那个年代,做这件事需要很大的勇气。据张来强讲述,1997年他一边养猪一边做一些小买卖。当时他还没有对这件事情很上心,一边做一些倒卖生意,一边养着这八头母猪,然而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态度。 “99年冬天,八头母猪生下的小猪全部死光了,这件事说实话对我的打击很大,这意味着之前这一年都白干了。”过了近20年,张来强讲起这件事的时候,仍然很沉重。“那时候我真正明白了,要想干,得专一。” 2000年,张来强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养猪这个行业,投资盖了第一间正规猪舍,扩大了养殖规模,虽然之前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可在打算认真经营这个行业以后,他就把母猪的数量提高到了三十头,并且开始雇工人干活,他不管要求工人有多么文化水平,只要是能认真干活的就行。张来强自豪的跟我们说,从他承包药厂开始,这么多年来不管是养猪场条件多么困难,他都没有拖欠过工人的工资,工人有有没有迫切需要都是按期发放,而且工人的福利也在不断提高,工人住的都是两人间,房间里有空调,即使猪场里气味确实很大,但工人宿舍里却没有什么味道,这个住宿条件还是有保证的。“我记得14年的时候,养殖业爆发大规模疫病,当时工人都想着会不会拖欠工资怎样的,但我的厂没有这种情况,工人都正常干活。”张来强接着说道:“猪场一年亏损了三百万元,算是猪场最困难的一年了,不过在政策支持和各方的帮助下总算度过了难关。” “那这些养殖场给当地环境带来什么危害吗?”调研团成员谢祥琛提问说。 “2010年以前,政府对环保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养殖场多建在靠近道路,村庄的地方,以享受便利的水电等基础建设,养殖场的污水随便排放。2011年以后,上级政府出台了关于惩治违法占地的法律法规,禁止企业私占耕地,加大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养殖场的排污一度遭到限制,然而由于濮阳县的实际情况——多数人从事养殖行业,饲养规模发展蒸蒸日上,有关法律法规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养殖场的污染对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显著的破坏。2016年以后,国家加大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养殖场的污水按规定不得肆意横流,必须回填加以利用粪便必须全覆盖,不得露天存放。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下,企业家,养殖场负责人出资兴建了容纳污水6000多立方、2600平方米、2.2米深、约占4亩地的污水池,搭配先进的可循环利用的设备,形成了污水再循环,肥料再利用的生产模式。此外,沼气池和沉淀池等设施也在2016年以后修建完成,养殖场已经能够自己解决生产过程所带来的废物并加以利用。”张来强回答说,“近几年政府很重视生态问题,我们自身也在不断改善。” “如果环境受到了破坏,不仅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也可能会给养殖场带来疾病。”团队成员魏江涛说道。 “对,就是这个道理,发展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虽然我的养殖场规模不大,但这个污水、粪便的处理措施还是很到位的。也算是响应习主席的号召吧。”张来强坚定的说。 从养殖场出来后,团队成员王耀彬感叹道:“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创业家,他没有只想着自己,他心里有员工,有他生活的村子,更懂得的响应政府号召,我觉得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他都可以作为一个楷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123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