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国教学院泰顺古廊桥与古村落调查实践队
泰顺因廊桥而出名,廊桥是一种“河上架桥,桥上建廊”的古老而独特的桥梁样式,是我国木结构桥梁的活化石。泰顺全县尚存宋至明清时期建造的古桥80多座,其中15座古廊桥和“仕水碇步”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这一数量,全国也仅有三十几座。为了进一步了解廊桥文化和保护古廊桥、古村落,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古廊桥与古村落调查实践队远赴泰顺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首先,我们团队来到了泰顺县科技文化中心。科技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员向我们热情地介绍泰顺的廊桥以及廊桥文化是如何影响泰顺人民的,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们对廊桥的历史、构造以及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蜿蜒在长龙般的盘山公路上,肆意呼吸着山间清甜的空气,我们怀揣热情和激动前往向往已久的泰顺廊桥文化园。驱车一个半小时,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搭载我们的司机由于等客户的关系,有时间与我们一同游览文化园并在次期间与我们热情交流。跨入文化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闻名已久的北涧桥,北涧桥横跨在大河之上,气势巍峨,雄壮。廊桥的底部呈圆拱形,顶部方正,孔武有力,两条青龙对称盘旋在主横梁上。我们也与当地的游人一起在碇步上驻足合影留念。离开北涧桥沿着山路向上,我们看到了第二座廊桥—溪东桥。溪东桥继续延续了北涧桥的巍峨的气势,宏伟又不失岁月的沧桑感。听当地人说这里的每一座廊桥都没有用一根钉子,全部都是纯木嫁接完成,让我们无不钦佩古代匠人的钻研精神。最后我们在参观完后迎来了与宋书记以及水院领导团队的汇合,众人一起在山水田园间合影留念。
步入东垟村,徜徉在明清民居,掬溪在手,拥山入怀,从天井看一方蓝天,赏梁栋之间的木雕雀替,历史的画面感出现在眼前,五条千年古道在这里交汇,蜿蜒于群岚之间,乡贤先哲的背影渐渐远去…当你步入东垟村,完好的东垟书院,你会强烈感受到千年文化因子在延伸…
随后,我们来到了坐落于东垟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重桥。然而,在这个古老坚实的文重桥外表下,却有着屡建屡毁的故事。从历史到如今,东垟村居民从未放弃过文重桥,2016年9月15日文重桥受台风“莫兰蒂”的影响被洪水冲毁,但在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下,2017年8月修复完成。在我看来,这仿佛是一场接力,文人志士百年建桥,这更让我看到了东垟人们对廊桥的保护与重视。
筱村镇上不大,穿过一条主街道继续沿着水泥路往前走不到两公里,便看到了去文兴桥的路口。这个季节稻田青翠,溪水潺潺,文兴桥就掩映在蓝天白云和这一大片稻田里,仿佛成了一幅画,让人流连。
文兴桥横跨玉溪之上,它始建于咸丰七年,属于叠梁式木拱廊桥。虽然文兴桥是木拱结构,但它的精妙之处在于整座没有用一颗钉子,全部用木柱以贯穿、搭置、别、撑、顶、压的力学原理构架成稳固的桥体。这样一座经历了200多年岁月风蚀的廊桥,现在还是傲立于风雨之间。
与其它的廊桥不一样,文兴桥左低右高,极不对称。相传建桥时是由两个木匠师傅分别从溪岸东西造起,当造到中间时,才发现两边的高度不一样,只得倾斜着接拢。
美丽的文兴廊桥,碧绿的溪水,自由的鸭子,让人不禁停下脚步,感受小镇里的慢时光……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徐岙底古村落。据了解,生活在徐岙底的人们不姓徐,而是姓吴。据记载,宋宣和年间,方腊作乱,徐震(泰顺仙人)率兵抵抗,不幸牺牲。相传其灵柩扶归乡里,途径玉溪(今徐岙前之溪流)时显灵,天降甘霖,当地因久旱而欠收的田地连年丰收。乡民为了纪念他便将其地称"徐岙"。
走进村内你会发现街巷纵横,路面铺以鹅卵石,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街道两旁,颇具韵味。村内古民居主要以土木结构建造为主,梁上、窗前、屋檐,都可见到美丽的雕花。现有规模宏大、较为完整的古民居3座,依次是门前厝、举人府、文元院;中型规模的古民居有8座,小型的有17座。村内还有忠训郎庙、双井、双心巷、举人巷、文元巷、三拱石桥——永济桥、七齿石碇等人文景观,具有多方面的文物研究价值。
如今,村中已很少有人居住了,显得寂静而荒凉,到处都弥漫着一派颓废的气息。当年的繁华已经凋零,让观者心中惆怅不已。 村里的年轻人大都搬出去了,也或者辞别故土前往大中小城市打工谋生去了,留下的这个村落就交给了安土重迁、与世无争的老人们来看守。
徐岙宗族文化、崇祀文化及“耕读”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与风情,文化旅游价值较高。近年来相继有《儿子同志》、《我的唐朝兄弟》原名《苦竹林》《欲望之城》等多部优秀影片在该古村落内取景拍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094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