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仅是习总书记的理想,更是人民的热切希望。作为见证地方历史、承载地方精神文化的历史遗迹,宋氏、郝氏两祠堂历经风雨沧桑,仍顽强屹立于杨香村这片乡土之上。7月16日,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传承德孝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走进后杨香村,追寻古老而又肃穆的祠堂文化,守望历史遗留下的绵绵乡愁。
麟趾呈祥绵世泽,凤毛济美振家声
据村民们讲述,六百多年前,宋氏、郝氏祖先携家人来到一个名为“杨昌”的村,并在此定居生存。后因杨香女扼虎救父的故事等原因更名为“后杨香村”。为谨记先人的厚德家训,后世子孙建了这承载族训和家规的祠堂。
走进“宋氏祠堂”,悬挂在正中央的是宋氏“家堂注”匾牌,上面标述了宋氏迁移后第一代先人的关系图及五世至十六世宋氏祖辈的名字,据党支部书记郝发龙介绍,匾牌上面留有名字的都是过世的先人。一幅“家堂注”,承载了上百年宋氏家族的风雨变迁,每年除夕,后杨香村的宋氏、郝氏村民都前去祭拜,以“请”先人回家过年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和谐、友善是宋氏人不变的传统,他们进入祠堂虔诚自省,具有非常大的教化作用。
松发千枝是一根,水流万派无二源
推开郝氏祠堂的大门,一种古朴庄严之感扑面而来。郝发龙对郝氏“家堂注”行跪拜礼以表尊敬。行礼完毕,他介绍,悬挂于大堂的“家堂注”是目前保存最久的一幅,画上一男一女两位郝氏先人慈眉善目,保佑着郝氏一族的绵远流长。“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有人想要烧毁这些东西,于是我父亲将这幅‘家堂注’卷起来藏到了房梁上,才免去一劫”,郝发龙谈及此仍感慨万分。郝发龙还指出,中国人有一个古老的概念——家,它是一家人团聚的精神纽带,而郝氏祠堂带给子孙的正是道德的规范和孝心的传承,凝聚宗族力量,如祠堂内族规要求那样,郝家人团结一心,并肩走过了多年风雨。
宋、郝氏两族共同生活在后杨香村,而两祠堂的延续也使得两族人优秀传统和品德精神得以传扬。通过后杨香村一行,实践队真正感受到淳厚、深远的家文化,领略到以“孝女杨香”为代表的德孝文化的独特魅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081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