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赴陕西省华阴市暑期社会调研团来到了双泉村华阴老腔传承基地,观赏了由2016年春晚原班人马——华阴老腔传承人张喜民一行十一位艺人主演的演出,随后并前去拜访张喜民。
张喜民在家中
老腔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摇滚”,有着超强的爆发力,充满原生态的震撼美:自家的板凳、自制的琴弦、一块惊堂木、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接地气又独一无二。
此次演出一共有四幕:《关中古歌》、《劝孝歌》、《十样景》(打击乐)、《三英战吕布》(皮影戏)。台上,张喜民和其他艺人们表情丰富,充满激情,手中的乐器更是独具特色。在《十样景》一幕中,一人突然站起来,一手持惊堂木,一手持长板凳,用惊堂木猛烈敲击板凳,发出了节奏鲜明、古朴清脆的巨响,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听觉冲击。
张喜民在弹奏乐器
《三英战吕布》皮影戏
老腔艺人们在表演
据悉,张喜民是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的代表性传承人。无论从相貌还是穿着上,他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关中农民,一口醇厚的方言,笑起来颧骨突出,额上堆满纹路。他的小院与村里乡亲无二致,只是门头上挂着“老腔世家”的牌子标明他的独特身份。
“一上台,一张口,身不由己就开始了,但表情和表现都很自然。”他笑着分享了自己表演的经历。“他们听不懂唱的啥,但他们可能懂音乐,他们爱看,每次都要谢三次幕才能结束。”张喜民所在的老腔剧团自05年起就走向全国,09年起就出了国门,登上过春晚的舞台,也曾去过美国和德国。
作为华阴老腔如今少有的传承人,张喜民与我们畅谈了老腔的发展与传承问题。老腔从皮影中剥离,虽然经历过几次失败,可终是遇上了林兆华排演《白鹿原》的契机,登上了话剧舞台,也得到了和谭维维合作的机会,通过春晚让更多人看到它,听到它。
老腔发展不易,老腔传承更是艰难。就传人而言,尽管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也难以吸引青年传人。张喜民说,他的弟子大多五十多岁,且仅有一人能唱皮影和舞台。就保护中心而言,“老腔保护中心就像二道贩子,上面政策再好再直,到下面总要拐弯。”说起保护中心,他充满了无奈。就宣传力度而言,华阴当地政府对此并不重视。
他希望,华阴能建有固定的表演场所,让更多人能看到老腔表演。如今,许多游客们来到老腔发源地都不能看到老腔表演,正是何其悲哀?
调研团成员与张喜民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041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