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韶十八座——历史文化的载体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记忆。广东省阳江市雅韶十八座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这个依水而建的南北共三十六座古民居排列整齐、气势恢宏,残留的雕梁画栋依旧透着几分古典雅致。为见证广东省粤西地区乡村社会历史的变迁,岭南师范学院“历史寻踪”社会实践队于7月17日前往阳江市雅韶镇来探访及领略这个极具历史韵味的广东省文化古村落。 走访雅韶十八座,斑驳的墙面,幽静的古巷,爬满青苔的深宅,都静静地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与荣耀。站在院外抬头望向屋顶,屋顶两边高高耸起的半圆形墙体,是大屋最独特的设计。从当地的老伯口中得知,这叫镬耳,有防火隔火的的作用,“破四旧”时期有些被毁掉了,现在人们想修补也再也修不回以前的样子了。因为这个特色,所以这个房屋又称“镬耳屋”。 走在条条都贯通住宅的古巷上,迎面吹来阵阵微风。在走访古宅的过程中,当地居民谈到那些巷道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且东边都有一条小沟渠,这种设计有利于排水,雨水除了沿着青砖缝隙渗到地下,也沿着小沟渠从北向南流到村子南边的长塘。甚至巷子里面的青砖铺放位置也很有讲究,在门口的前面青砖铺成一个“回”字,寓意着“回家”。除了几个尚保存完好的镬耳吸引人的眼球外,每座房屋门楣上不同的木雕墙角的灰雕很是耐人寻味,门楣上会雕刻着五只蝙蝠,寓意着“五福临门”。 十八座虽然历经了二百五十多年的“风雨”洗礼,但依然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为了不让它随着时间的转移继续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当地政府和人民积极保护修缮十八座,将它的传承发展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现十八座已成为广东省古村落,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其成为了阳江市阳东县一个品牌旅游景区。这样既有效保护了古建筑,又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只有把古建筑保护好、维修好,让它们以其原有的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才能发挥“历史文化的载体”的作用。 撰文/杨柳煊 摄影/林丽琴 来源/岭南师范学院“历史寻踪”社会实践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029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