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个人隐私被泄露的事件几乎无时无刻都在发生,这些不经意间就流失的信息很可能会变成营销、诈骗的工具,严重影响个人财产、人身安全和正常的生活。[第一段可以写Facebook隐私泄露的大概况。这样写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面临隐私危机[小标可以不要主语,但是这个小标不要就有点奇怪,而且直接写谁面临危机,不太好。]
3月17日,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观察者报》联合曝光美国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超过5000万用户数据泄露,遭到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公司违法利用,作为投放精准广告的对象,还转卖给第三方公司用于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针对目标受众推送广告,从而影响大选结果。事件迅速蒸发,引起公愤,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连续两天被美国国会“审讯”,许多抗议者举着创始人扎克伯格的人形牌,在众议院外愤怒示威,而互联网上也掀起了“删除Facebook账户”的热潮。
此次数据泄露的源头是2013年剑桥分析公司与Facebook进行的一次合作,前者开发了一个让用户进行“个性人格测试”的FacebookApp(类似国内微信的小程序),每个用户做完这个测试,就可以得到5美元,之后剑桥公司通过在facebook上投放广告的方法,诱导facebook用户下载这款软件参与这项有偿调查。事后,剑桥公司不仅收取了用户的测量结果,还顺便收集了用户在facebook上留下的个人信息,从而获取到用户好友的资料,剑桥公司用此手段访问并获得了5000万的活跃用户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公司根据用户的兴趣特点、行为动态等得出用户易于接受的信息形式、出现形式、话题内容等,并对用户进行“精准营销”。
Facebook泄露用户隐私的丑闻被揭露,使其股价暴跌,越来越多的用户对facebook失去信任。4月19日,新的欧盟法律拟对企业如何使用人们的在线数据进行管制限制,如果这项法律生效,对facebook的罚款金额可以高达几十亿美元,目前此事件还在进一步发展中。
此次facebook泄露事件对谷歌也造成了影响,[这里有一种Facebook引起的原因,应该再说清楚一些,Facebook泄露事件导致了大家对大数据以及隐私的关注,然后再说谷歌,支付宝巴拉巴拉的。]谷歌是一个广告规模大过facebook的网络巨头,美国民主党和部分共和党议员对其分外担忧,并呼吁对其隐私问题进行全面监管。
Facebook泄露事件波及国内,[同上]美团外卖将用户信息倒卖事件被爆出。据报道,有网络公司用软件“扒”用户订餐信息,打包后出售给电话销售公司。电话销售公司明言:“数据是由美团系统内部人员提取的,每天更新4万条左右。”外卖信息通常包括具体住址,姓名,联系方式等,电话销售公司通过这些数据对客户进行推销、发垃圾短信、发短信病毒链接等。[还可以再加上支付宝,滴滴等等]
生活中的隐私泄露事件数不胜数,隐私泄露后带来的危害仍在扩大,因此,当务之急是找到信息泄露的原因,将其各个击破,化解隐私泄露危机。[这一句话和前面的画风不太一样,而且总结的不太好。]
挖出幕后“黑手”[真的挖出了吗?其实并没有,这是个很复杂的事情,就是小标需要换。]
发现facebook泄露自己的隐私后,公众的第一反应是愤怒与责怪,认为“幕后黑手”是扎克伯格,于是他们删除账户,批判扎克伯格。从表面看,扎克伯格是首当其冲的罪魁祸首,但却不是唯一“黑手”。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这句话道出了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生活喜忧并存的现状。与现在的众所周知有所不同,几年前,提起大数据,大多数人一头雾水,并不了解它的强大,但它以其“5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首先受到业内人士的恩宠,并迅速波及广大人群,不论是管理、工作还是日常生活,大数据都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尽管大数据的益处显而易见,但它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柯先生在接受龙新通讯社记者采访时谈道:“大数据诞生时就存在着隐私泄露的风险,它本身可以拥有海量信息且可以长期保存,它的用户形形色色,这就给信息泄露提供了机会。”正如柯先生所说,大数据时代,记住成为了常态,用户的网上足迹会被记住和长久保存,大量的个人信息被保存在互联网上,对个人信息的访问成为可能,即使未经信息持有人同意或信息持有人未知情的情况下,这种访问仍可能会发生。
对于如何解决数字化记忆所带来的这些负面效应,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大学、维也纳大学的客座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提出“数字遗忘权”的概念,但他在其著述中并没有做过多的阐述,甚至没有给出明确定义,后来欧盟提出了关于数字遗忘权的工作定义,包括两个方面:单个人在不侵犯自由表达(显然也包括新闻表达、艺术表达和文学表达)情况下享有的要求他人从网站上删除其个人信息的权利;网站经营者必须从自己的服务器上立即删除侵权信息,同时尽最大努力删除第三方服务器上的侵权信息。但就当前的情况看来,“数字遗忘权”并没有起到很大作用。
除了大数据本身和信息管理者擅自使用外,客户本身安全意识的缺乏也是隐私泄露的一个促成因素。百度CEO李宏彦《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演讲上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愿意这么做。”他认为在中国,公众普遍对于个人隐私不是很重视,通常愿意为了一时的利益任意舍弃。当然,有此看法的不止他一人,从事电商行业的罗女士在接受龙新通讯社记者采访时说:“现在许多人网络安全意识太弱,不经意间就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拱手送人,给自己带来一大堆麻烦。”
隐私泄露“幕后黑手”众多,网络监管似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柯先生认为:“现在真的是信息大爆炸,网上什么消息都有,网络诈骗也屡见不鲜,但是似乎越惩治越猖狂,越来越多的类似案例仍旧在出现。”能力越大,越需要制约,大数据涉及面广,信息易失控,网络监管的缺失,使有心之人有机可乘,危害巨大。
逮住“幕后黑手”,是为化解危机,大数据时代,隐私与大数据是否能找到共存之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要用行动证明。[还是,用语和前面的画风不符。不要说是“幕后黑手”呢?就直接说现在原因众多,很复杂,问题很严重,急需解决之道什么的]
寻求共存之道
隐私泄露对公众的利益、安全、生活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带来了一起起如“徐玉玉案”(大学生徐玉玉于2016年8月21日,因被诈骗电话骗走上大学的费用9900元,伤心欲绝,最终导致心脏骤停,经医院抢救后不幸离世)一般的悲剧,引起了公众对大数据的抵抗,可大数据的益处显而易见,岂能因噎废食,因此,寻找大数据与隐私之间的共存之道迫在眉睫。
在很多方面,“大数据”和“隐私”是对立的,前者收集、存储和分析数据,以此来揭示有用的规律;而后者的目标是隐藏数据。2014年3月,由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和麻省理工共同举办了一次会议,会议以“大数据和加密”为话题,汇集了来自学术界、政界和商界的许多专家人士,他们探讨了加密技术以及其它以隐私为导向的技术,认为隐私与大数据可以共存。
大会上有人提出对数据实施“完全同态加密”(加密过程中,可以对信息以任意种方式进行切片或切块,而同时不显示实际的数据)。许多学者认为这种系统可能对云计算特别有利,因其提供了一种分析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信息提供者来说有最小的隐私风险。但实际上,这个想法并没能用于实际中,因为当时计算机科学家还没有开发出对加密数据进行更多语义操作的技术。
2017年12月3日,在亚太以太坊技术交流会上,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Buter发表了主题为“以太坊区块链中的隐私保护”的演讲,在演讲中,VitalikButerin介绍了四种适用于以太坊区块链的兼顾隐私性和安全性的解决方案:通道、混合器、环签名及零知识。其中,他特别提到零知识证明是“最为强大”的解决方案,尽管技术实现难度最高,但在保护以太坊网络的隐私性和安全性上,其效果最佳。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层面的问题容易被解决,区块链的出现和发展给隐私保护带来了希望。相对而言,非技术性问题才是亟待解决的。
对于大数据与隐私如何共存这个问题,罗女士的看法是:“个人要尽量少泄露自己的隐私,对于一些惯用的欺诈手段也要有所了解和勇于抵制。而对于拥有大量个人信息的单位企业,如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巨头等,他们拥有海量的个人信息,应考虑如何使用、保存、保守这些涉及到公民隐私的信息。这一靠自律,二靠法律。”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站曾提出了应对数字化记忆与信息安全的6大对策,包括数字化节制、保护信息隐私权、打造良性的信息生态等,旨在预防或减轻数字化记忆对信息权力与时间构成的挑战。他从网络本身、用户、信息使用者和监管方面提出对策,认为需要多方共同作用,才能较好地解决大数据与隐私的问题,达到既能利用大数据提供的便利,又不至于让其过度窥探个人隐私的状态。
此外,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邬贺铨提出了大数据时代保护个人隐私的三原则:首先要明确,虽然这些信息储存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但这些数据应该是用户的资产。第二,利用万物互联技术给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公司,需要把收集到的用户数据进行安全存储和传输,这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如果要使用用户的信息,一定要让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所谓“平等交换、授权使用”泄露用户数据甚至牟利,不仅要被视作不道德的行为,而且是非法行为。而李宏彦也提到:“我们要遵守一些原则,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就会去使用它的。”
大数据隐私安全问题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当前,科技与非科技共同发力,期望寻求大数据与隐私的共存之道,安全用网指日可待。
http://www.dxsbao.com/news/839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