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期间,电影《后来的我们》退票事件在网络上闹的沸沸扬扬。于是很多人开始质疑《后来的我们》票房造假。
刘若英导演处女作《后来的我们》4月28日上映,首日票房突破2.8亿元,势头正好。但紧接着,随后国内多家影院反映,电影开场前出现大量的非正常退票。电影开场之前会有一定的退票量,但是如此大批的退票明显不禁令人生疑。
第二天,有微博知名电影博主贴出影院工作群聊天记录,公开质疑该片为抢排片而做出不正当操作——自己大面积购入预售票,以预售票房数据架住院线排片后,再于上映当日大批退票。 对于此次“退票事件”,联合出品方和发行方“猫眼”电影29日凌晨作出声明,表示已将相关数据、证据提交主管部门。30号,国家电影局介入《后来的我们》票房造假事件,表示已对近几日退票信息进行了分析,初步认定该影片退票情况确有异常,具体问题尚待研判。电影局表示,反对任何票房造假的行为,一旦发现查明,将严肃处理。下午,刘若英方回应退票异常事件,会积极协助配合调查。
而网友们因为退票事件义愤填膺,很多人都直接骂“烂片、矫情、三观不正”。舆论几乎朝向一边倒的状态。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的愤怒,是因为大家的利益被触动,观众们感觉受到了欺骗。而且从更高层次上来说,电影票房造假,是一种不正当的,破坏市场秩序,损害电影产业整体利益和声誉的行为。2017年3月1日,《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中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中国电影规范和发展问题进行规定。后来的我们此次退票事件明显是对法律的藐视和亵渎。
其实后来的我们此次的退票事件是性质等同于刷票,该行为主要是想提高影片的票房。
刷票虽然可能会带来短期的利益,但是其实一旦揭发就会处于让人喊打的境地,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电影人冒着风险刷票呢?其实对于刷票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很多电影可能都会在电影上映之初利用包场来增加票房。目的一来是为了制造高票房吸引更多观众观看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影片在影院的排片率。
难道电影只能靠票房来支撑了吗?当然,我们要考虑商业影片一大部分原因是为了赚钱,只有获得更多的利益导演才能继续拍摄更加优秀的作品。但是如果真的是好电影,用心回归本真,好的内容和高质量才更好的赢得观众的喜爱。
一个好的电影,需要导演和演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退票事件,后来的我们也许会明珠蒙尘,但是现在经过这个事情后,因为事件的恶劣影响,已经染上了污点,很难洗清了。归根结底,我们的电影不能一味的以票房至上。
http://www.dxsbao.com/news/819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