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想过妇女节?
文/杨海涛
2018年3月7日,也就是在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前一天,各大高校纷纷开始为“女生节”筹备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通常在女生节这天,诸多学校会推出一些给女生送出“福利”的活动,特别是男女比例悬殊的高校,他们的“女生节”活动尤为隆重。
“她”们的前世今生
设立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想法最初源于20世纪初的西方,在资本主义社会步入快速工业化阶段和经济发展扩张阶段时,妇女成为劳动的一只主力军。但由于工厂的工作条件不佳、工资待遇不好、男工与女工工资相差甚远等状况,导致各种抗议和罢工活动昌盛。种种积怨导致了美国纽约制衣女工和纺织女工于1857年3月8日走上街头向政府提出抗议,但这次抗议活动却遭到了当局的武力镇压。
此后,虽然各种妇女运动一直不断,但是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甚至连一个准确的日期都没有确定。直到第二届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召开后,代表们才听从了保加利亚的女共产党人建议,将每年的3月8日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自此,国际劳动妇女节才算有了固定的“栖身之所”,尽管过程波折,但至今距离“国际劳动妇女节”的确定也已经有161年了。
而这个新兴的节日“女生节”,是在1986年,由山东大学首创的。与“国际劳动妇女节”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取得重大贡献的建立初衷不同,“女生节”的建立更多是为了引导女生关注自身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文化内涵、业务能力和心理健康的活动。2014年,百度的一系列活动,让这个本属于山东大学的特色节日有了更广大的影响范围。随后,淘宝、京东以及其他众多购物平台又推出了巨大的优惠,一时间“女生节”的购物热度甚至可以媲美国内几大“购物节”。至今,“女生节”的种种特色似乎只有购物优惠这点发展的最好,以至于提及“女生节”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要去抢购,而不是要关心身边的女生。而近几年“女生节”庆祝活动的“跑偏”更是屡见不鲜,不少高校挂出的低俗横幅引发网友的激烈讨论。
自“女生节”推广之后,国际劳动妇女节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不少女性朋友表示更愿意过“女生节”而不是国际劳动妇女节,究其原因大都是不愿被称为“妇女”。其实,在我国的司法解释中,妇女是指年满14周岁的女性。但在大众意识中,则更多的认为“妇女”一词是指已婚的女性,而实际上就算是已婚女性也不愿意被称为“妇女”,在众多女性的认识中“妇女”一词包含一些轻视,甚至是鄙夷的意味。常见的有关妇女的词语就是家庭妇女,是指那些不从事社会工作只在家里相夫教子的女性,显然希望在事业上也有一番作为的现代女性并不喜欢这样的称呼。对妇女一词的抵触在被卖家利用之后,就会看到所有售卖物品尤其是衣物的卖家,见到女性顾客就会笑脸相迎的,称一句“美女”,这样就会自然而然的避免称呼上的尴尬。这种现象与“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初衷自然是背离的。
“她”们的无限商机
不论是“国际劳动妇女节”还是“女生节”,当下都被各大电商平台冠以诸多“别称”。
继京东的美妆蝴蝶节”活动之后,苏宁也开启了“闺蜜节”活动,1号店也随之上线“宠爱女人节”,这些购物平台从食品饮料、美容护理、厨卫等女性消费热门领域下手,为“国际劳动妇女节”的购物布局。诸多电商平台的活动给现代妇女节冠以类似“女神节”、“仙女节”等诸多的别称,但却都不约而同的抹去了“妇女”一词,代之以“女神”或者“仙女”,除此之外更是将“劳动”一词淡化至无。从电商平台来看,除了给诸多女性“酷爱购物”的特点上加了色彩浓重的一笔之外,并无其它突出贡献。其所谓的庆祝方式,也几乎是照搬“双十一”的种种套路,打造了另一个购物节。在这个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取得重大贡献而特设的节日里,“女神”和“仙女”是一种称呼的美化亦或是一种营销手段,答案呼之欲出。
电商平台之所以推崇女性节日,并且花费诸多心思吸引众多女性消费者,定然是因为现代女性购买能力的上涨。优购网上鞋城调研的数据就显示,在25-35岁购物人群中,女性是购买鞋服类商品人群的主力军。用户平均月收入在2000-5999元的用户群体占比较大,其中女性用户中月收入2000-4000元的人群明显高于男性,正因如此,女性消费者才会成为网络商家“最想讨好的上帝”。
除此之外,电商在“国际劳动妇女节”推出一系列活动还有两个原因。其一,中国的春节往往在一月底至二月,而春节期间快递大都是停运的,3月8日距离快递恢复运营不会太久,对于积蓄了一段时间的购物欲来说,巨大的优惠是不可抗拒的诱惑。其二,三月初正值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季节交替,“上一年的衣服配不上今年的美貌”所以自然要准备新一季度的衣服了。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各大电商平台所推出的种种活动确实都迎合了大部分女性的需求,网络购物确实也能给众多女性同胞予很多满足感。尤其是女性已经撑起半边天的今天,女性群体确实有很大的购买力。简而言之,她们的身上商机无限。
她们并不“特殊”
要如何才能给予一个女性足够的尊重,这是全世界人类在历经漫长的父系社会之后,普遍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7年3月5日,微博用户@头条说发表了一篇转载自知乎的文章《女生节是一种对女性的歧视吗?》,文章的阅读量高达三万,直接表示赞同的人也达到两千多。文章中提出:“女性应该意识到,真正追求的目标,并非女性的特殊化,而恰恰是女性的不特殊化。”简单来说就是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不论性别,都享有同等的机会和义务。
网上出现的女生节横幅比如“要把女生当宝贝”、“永远是我们的女神”等,常常包含一些带有性暗示的用语。或许并不是出于“冒犯女性”的本意,也不是对于相貌不出众的女性的歧视,而是在潜意识里将对女性最大的赞美定义为“年轻貌美”或者“适合共度一生”,其实不然。女性是这个社会中一大群体,更是现代社会的推动力量。对于女性的最大赞扬应该同男性一样,表彰其突出贡献,彰显其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独特贡献,比起一句“您很漂亮”或者“您真是个贤妻良母”,选择说一句“您真的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女性在求学、工作时往往面临更大的压力,部分专业、企业甚至会明文规定谢绝招收女性。女性表示就业压力大于男性,而公司却表示女性拥有更多请假甚至长期离岗的机会,婚嫁、产假让公司焦头烂额,更让人担心的是很多女性会在生产之后将重心转移至家庭,以至于工作质量不佳或者直接放弃工作,面临这些危机企业才不得已选择谢绝聘用女性职工。
Infantilization译为“婴儿化”、“将成人当作婴儿对待”。电商平台宣称“爱她就给她买”、女性之中蔓延“女人没男人呵护就不是女人”的言论正印证着这一现象的成长。种种广告在向社会中的男性同胞施压,暗示说“你需要赚钱给你的另一半才算深爱”,也在铺天盖地的告诉女性同胞“你必须找到一个男人得足够照拂你的一切你的价值才能体现”,而对于女性的尊重并不需要男性来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更不等同于女性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顾。这一现象的产生自然不会全是因为广告商或者外力的促成,也有部分女性会有弱化自己能力的倾向,她们只想找一个安定的工作,并非追求平淡,而是认为稳定的工作更好嫁人;她们只想被称为辣妈,并非感受母性的光辉,而是认为女性的一大任务就是生育;她们只想面临最小的工作压力甚至自愿放弃工作的机会,并非追求自由,而是认为女性的主要职责就是相夫教子。
无论是“女生节”亦或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其初衷都是表示对女性的肯定。尽管部分庆祝活动存在“跑偏”之嫌,但总归引发了种种对于尊重女性的思考,例如,如何既不会因为是自己女性所以失去机会,也不会因为自己是女性而让别人失去机会。
http://www.dxsbao.com/news/779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