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最基本的社会化教育方式。个体的社会化是从生物性的“自然人”向社会性的“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也是涂尔干所说的个体接受集体意识的初步过程,根据彼得·伯格的社会化理论,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阶段是个体的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而家庭教育是实现初级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它对个体智力与体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形成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并为之后所开展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次级社会化奠定良好基础。所以,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占据着首要地位。但是随着当今时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家庭的规模、结构、文化氛围等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导致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发现并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学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措施将有助于减少整个社会家庭教育的普遍性问题,并对个体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下文我将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和阐述当今社会我国家庭教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首先是“虎妈狼爸”式的家庭教育模式。“虎妈”的原型是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她用“虎妈”式的教育方法使两个女儿走进了耶鲁和哈佛大学,而“狼爸”的原型是香港商人萧百佑,他以“狼爸”式的教育方式,让三个孩子先后被北京大学录取。之后随着媒体的大肆渲染,“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模式被赞誉为子女教育的成功案例,并受到许多家庭的争相仿效。但是当这种家庭教育模式被大范围推广实施后,它所隐含的弊端也逐渐暴露,而这种高强制的管束教育会不会代替赏识民主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主流也成为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那么如何理性地看待这种具有专制独裁特征的“虎妈狼爸”式的家庭教育模式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个方面是从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分析,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点:一是受中华民族传统家教的影响,“棍棒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等成为众多家长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他们对子女的教化过程完全是依照自己本身的社会价值观进行的,他们不能容忍子女反抗权威,一味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完全依照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子女提供知识建构的情境和内容。二是受“知识本位”的主流意识影响,目前应试教育仍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分数成为文凭的敲门砖,文凭成为职业的敲门砖。基于教育成层的观点,对于占大多数的普通工薪阶层来说,他们认为只有经过更高程度的教育,子女的社会地位、社会财富、权力、文化和职业等才会突破目前所处的社会阶层,从而向更高地社会阶层迈进。与此同时,小型化家庭现已成为我国主要家庭模式,许多父母将自己的全部要求附加到子女身上,这也极大地加强了他们对子女的学历期待。
第二个方面是从这种家庭教育模式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分析,这方面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这种独裁型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一般来说,父母通常采用的教养方式大抵可分为独裁型、权威型和容让型,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研究发现,由“独裁型”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由“虎妈狼爸”教育出来的孩子容易表现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良,如抑郁症、焦虑症和社交技能差等。因此这种外表看来似乎较为成功的“独裁型”教育模式将会给孩子今后的身心发展带来严重的后遗症。二是这种教育模式导致课外辅导班盛极一时。这些课外辅导班有各种音乐、美术兴趣班、奥数班、写作班,私人举办的课程同步班、作业辅导班等,参加培训的对象几乎覆盖了各个年龄阶段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无所不包。父母让孩子依据兴趣参加一定的特长培养班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盲目地不考虑孩子兴趣爱好而强制其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补习班将会打破孩子整体发展的平衡状态,使孩子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消极抵触的不良情绪,同时这也是许多孩子产生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的原因。
第三个方面是从这种家庭教育模式的改进建议分析,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家长要树立正确科学的家庭教养模式观念,虽然父母以“知识”为本的家庭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儿童教育发展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普遍得到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家长这种错误的知识观可能会导致教育实践难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应是一个在获得知识的活动中享受乐趣的过程,而这种“虎妈狼爸”式的家庭教育实践却成为阻碍社会和儿童发展的消极力量,父母单纯地强调学习并剥夺儿童的游戏生活,必然导致儿童精神世界的荒芜和童年生活的单调枯燥,这对孩子的初级社会化过程是极为不利的,也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次级社会化。所以对于广大家长来说首当其冲的是要转变原有的“知识本位”观,及时地更新教育观念和方式,切勿盲目地使孩子“过度”社会化。二是倡导“权威型”家庭教育模式。据调查研究发现,“独裁型”父母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要求孩子绝对服从,惩罚严厉,孩子在长期的被控制中逐渐失去自我意识,没有了自我判断问题的能力,进入社会中缺乏社会生活的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生活;“权威型”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容让型”父母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子女的吃、穿、用上,养成了他们骄横、任性、乖戾、惟我独尊的性格,孩子不会分享,缺少朋友,也是难以适应社会的。结合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当今社会发展现状,我们所推崇的还是理性且民主的“权威型”家庭教育模式,在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互补性的,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和孩子对父母的责任应该是一种相互平衡的关系”,而这里的“权威”不等同于“独裁”,它所强调的是试图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平等、公平的交往关系,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此同时父母就可以根据孩子的想法积极地引导和教育孩子。三是父母要树立良好的角色形象,由于孩子在初级社会化阶段还没有办法做出明智与成熟的决定,这就需要对其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所以家长在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时要平等地与子女相处,让孩子有自信心和自尊心;在扮演家长的角色时一方面要给子女以亲情的爱抚,另一方面也要树立父母的威严,让孩子有尊敬感;在扮演“第一老师”的角色时则需注意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总之这就要求父母能够做好及时的角色转换,树立强烈的角色意识。四是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文化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卢梭也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对于培养有文化教养的下一代,抵制和净化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作用是多么重要。总而言之,和睦民主的家庭气氛、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丰富多采的家庭活动等,这些都有助于家庭成员平等地互动,更有助于孩子自主意识和责任心的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树立以及各方面的兴趣和能力的养成。
前段时间我认真拜读了《曾国藩家书》,觉得运用书中所阐释的教育理念来评论“虎妈”“狼爸”的家庭教育观念是较为契合的。曾国藩对弟弟和子女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且要求涉及其成长的各个方面。就拿学习来说,书中大约有45篇的内容关于学习,并且涉及的内容非常细微,有强调惜时的,有强调重视小学的,有指导行文的,也有强调做札记的,甚至连写字用油纸摹帖这样的细节,曾国藩都作家书告诫后辈。但是严格的要求并不等于可以运用“虎妈狼爸”式的谩骂,甚至是暴力的手段。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家书》中基本没有涉及惩罚的篇章,更没有看到谩骂或者暴力的字眼,即使是在《初五信满纸骄矜之气》中,曾国藩责备弟弟过于矫矜,但是他也并没有采取暴力手段,也没有谩骂,仅仅说道:“嗣后弟若再有荒唐之信如初五者,兄即不复信耳”。所以在儿童的家庭教育过程中,“虎妈狼爸”式的教养方式是万万不可取的,因为这会造成孩子的自卑与焦虑,甚至会导致自残或自杀,而家长应该更多地采用鼓励与赞赏的方法,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点。
然后我想分析一下流动人口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快速转型发展期,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也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流动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并且以家庭化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流动人口进入大中城市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的诸多现实问题和困惑也逐渐凸显,那么如何较为准确地分析当前流动儿童所潜在的家庭教育问题呢?我们可以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和改进措施这两方面展开。
第一方面关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一是从家庭内部因素分析:表现一是家庭收入的相对增加使父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更注重于物质投入而缺少精神关怀,“部分家长在“暴富”之后所显露的重玩乐享受的心态妨碍了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表现二是父母的职业层次和文化程度与子女所接受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根据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家长知道子女在城市中生活和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但由于自己学历低,没有办法辅导,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家庭教育权威不足,缺乏沟通,就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方法。表现三是父母劳动时间较长导致缺乏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当子女与父母单独相处时间短暂,父母缺少对子女的价值观建构做有效的指导时,儿童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就会产生阻碍,孩子观念的形成以及价值观培养上更多依靠自己的判断,而这种判断难免会与社会现实产生矛盾。表现四是部分父母对子女教育期望值较高,基于教育成层观点的功能主义理论,这些父母依然持有传统的“望子成龙”的教育思想,他们更希望子女通过教育改变本身的社会阶层而留在城市中生活,持有这种功利性教育思想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会较为苛刻,但是他们也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成绩好,却很少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支持。二是从家庭的外部因素分析:表现一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形成很好地衔接,有位小学的班主任老师说“很多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有问题时,我们只能通过电话联系家长。有时还很难联系到家长,即使联系到家长,有的家长对子女很不耐烦”。学校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漠不关心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表现二是以流动儿童为主体的同龄群体的交往很容易造成他们之间不良行为习惯的相互传染,而这些不良习惯很多都受到其所在的家庭背景的影响。由于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可能存在一定的歧视和偏见,导致流动儿童为避免孤独更愿意与同龄群体交往,在不经意间就被同龄群体的不良行为所影响。表现三是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虽然丰富的信息为儿童提供了全面的社会知识,拓宽了儿童的视野,但是大量虚假信息也混淆了孩子的视听,或者加深了子女与父母的代沟。
第二方面我们可以就有效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建议措施来进行分析,相对应于上面论述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将改进建议分为七点:一是父母应该秉持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在儿童初级社会化过程中做好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以契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树立合理的教育期望;二是父母可以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其选择适当的课外辅导班,这样既可以使孩子理解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内容也可以增进与其他同龄孩子的交流和沟通,但是注意参加辅导班要符合孩子的意愿要求,切忌盲目将孩子推向铺天盖地的辅导班,从而引发孩子的消极抵触情绪。三是父母和子女之间要建立良好的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机制。亲子沟通是家庭教养氛围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那么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就会下降。作为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动态,提高角色意识,运用正确的奖励措施,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疏导,鼓励子女毫无顾虑地表达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沟通的目的,才能与子女之间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四是父母要尽可能地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家庭教育环境不仅是指外在的家庭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指家庭精神环境的创设。家长应该摒弃诸如打麻将等娱乐活动,尝试开展一些积极的文化娱乐方式,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将这些正确的价值观内化到自我意识中;五是加强家校联系,父母不能简单地将子女教育依托于学校,更不能借口忙碌工作而对子女的教育不闻不问。父母应该定期到学校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孩子面临的问题,多听取老师的建议,与老师一起制定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六是父母要对子女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时发现制止,但是应当注意在规范孩子言行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合适的手段和方法,少一些强制、专横,多一些引导、鼓励,让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较强的塑造和固化作用;七是父母也应该利用空闲时间多学习关于新兴媒体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既可以增多与子女之间交流沟通的话题,避免代沟的加深,也可以发现孩子运用多媒体时产生的问题,及时加以引导纠正。
最后,综上所述,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媒介,而作为社会教育方式之一的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步”,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个性、情感、人格,促进孩子的社会化过程,让他们更好的适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可以说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可取代的占据首要地位的阶段。通过上文的论述,我对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部分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也对改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通过个体、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努力,这些家庭教育问题会逐步得到有效解决,家庭教育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正功能将得到真正凸显。
http://www.dxsbao.com/news/762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