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的待用公益
文/杨海涛
所谓“待用”就是指消费的人提前在店里做出额外消费,相应的储存一定的物资,而这些已经完成预付款的物品,就供给没有能力负担的人免费使用。这种崭新的公益活动最初出现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咖啡馆,从二战开始慢慢流行起来。
待用公益步入中国
待用公益步入中国还要从二零一三年,一位名叫陈里的网友在我微博上发起了类似待用咖啡的待用快餐公益活动,正是这项活动,让待用公益步入了中国的大门,也步入了国人的视野。
截止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的200多家餐厅加入。因此,可以说“待用”一词也逐渐走入了我国的公益事业舞台,为什么只是可以呢?从数据上来看,仅20个城市在中国这片博大的土地上似乎只是冰山一角,仅200家企业也只是茫茫星海里一小部分。尽管如此,待用事业的这一路也似乎并不平坦。这待用事业在我国的状况与国外的日渐成熟还是有所不同的,甚至还出现了很多“水土不服”的状况。
就如同我们了解到的,“待用”公益同样是众多公益活动的一员,然而它却没能像许许多多的传统公益活动一样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这背后的原因需要我们去探索。
传统公益vs待用公益
在了解待用公益之前,先来看看公益活动。我们常见的公益活动一般是从长远着手出人、出物或出钱赞助和支持某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公共关系实务活动。公益活动的宣传是目前社会组织特别是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用来扩大影响,提高美誉度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是企业扩大影响和声誉的一把亮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众多取得丰裕经济利益的成功企业家中,逐渐涌现出一批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道德心的人。他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重新定义企业使命。他们以企业家的才能去做慈善家,以公民的责任去做公益活动家,由此参与社会的自我治理,从而复兴和深化民间公益传统。他们身体力行“经世济民,以人为本,义利兼顾”的经营之道,因而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在他们的眼中,公益,是每个企业必尽的责任;公益,是每个企业家应有的良知。
对于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传统公益活动,其常见的形式多为组织募捐、义卖等形式。但是这样的活动却不一定都具有真实性,例如,前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的罗尔卖文救女事件,它背后的事实就是罗尔运用自己所擅长的文字手段,以女儿的病情为话题,将自己的事件推上社会热点,但之后却没有将所有善款妥善使用和公布,他就这样利用了大家的善良和爱心谋取了暴利。
但是,像这类骗捐的事件产生的后果往往是让社会给予的温暖没能帮助到需要的人,更严重的后果不止于此,如果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大家的善意就会在一次次欺骗中受到伤害,最终必然会导致社会信任感的缺乏。也正因为如此,以募捐帮助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公益活动就不得不选择公开许许多多的受捐者的个人信息以向大家展示事件的真实性从而得到大众对受捐者的“弱者认可”。这样做固然会让事件的可信度提高,但同时这样做也会付出很多受捐者的隐私为代价。因为个人信息的过度泄漏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或者好不容易拿到救命钱却被骗子截获,这样的问题屡见不鲜,足以展示个人信息过渡公开的严重后果。
这就是国内传统公益活动的惨痛现状,而反观待用公益,似乎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的。从根本上来看,待用的过程中预付款的一方和享受待用物品的人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消费人群中的一员,他们不必留下自己的信息,也不用博得别人的“弱者认可”,就只是茫茫人海中付出温暖或者渴望温暖的一个个体,甚至捐赠的一方和受到帮助的一方一辈子都互不见面,也就更不可能相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做到保护捐赠者隐私和受捐者双方的个人隐私。当然,也会因为这其中并不涉及直接的金钱交易,就自然可以直接有效的规避被骗子横插一脚的风险。
那么从捐赠者的角度来看,传统公益的捐赠者往往是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或者社会影响的,比如常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芭莎慈善夜活动,参与者往往都是一些日入斗金的上流社会成员,他们集中在一起去进行有一定额度的捐助。这样的传统公益活动常被种种条件限制,首当其冲的就是国人非常注重的“面子问题”。常有捐赠者会因为害怕自己的捐款数额过少而放弃捐助,况且类似如此的捐助常常都是在受捐者遭受飞来横祸的时候才会由一定的组织或者个体来发起,并由广大群众参与才能继续进行下去的。这个限制就将长时间处于饥寒交迫的部分需要帮助的人排除在外,但是这样的弱势群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并不少见,街边乞讨的残疾人、留守在山区的孩子们、失去亲人的老人们。如此看来,“待用”公益就灵活的多,它不需要太大额度的付出,就只是需要一份午餐的钱,能够负担的人就可以简单轻松的成为一个捐赠者,它也没有过多的限制,遭受飞来横祸的人可以获得食物,常被忽略的弱势群体也可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既然如此好处多多,这“水土不服”的缘由就更值得深究了。
待用公益落败缘由
经调查,“待用”公益在我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推广困境。“待用慈善”之所以能够在风行西方,是因为它是在不增加个人负担的情况下进行的随手公益,更是倡导了一种能持续传递温暖的“陌生人信任”。专家表示,“待用”公益的困局实则是国内一场社会信任的困局。在推动文明的进程中,信任壁垒的打破有个过程,它受到种种质疑是在情理之中。目前中国的社会信任状况,确实不足以支撑这样的随手公益。
这种不信任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企业本就是为了盈利而形成的集合体,所以在“待用”事业明显的需要面临各方压力且“陌生人信任”危机破除难的状况下,几乎很少有企业愿意涉水这一新型慈善模式,如果没有群众愿意参与,企业参与公益活动也就失去了声名远播的广告效益,这是企业对广大群众的不信任。再从群众对企业来看,就社会中的大部分群众而言,他们往往不愿意相信企业可以真的百分之百将额外的“收益”付出给需要的人。这就从源头上决定了以“待用”为形式的公益活动需要推行的勇气。
待用公益该何去何从
若想真正让“代用”事业能够在我国生根发芽,打破信任壁垒便是迫在眉睫的事。而若要实现信任壁垒的破除也并不是轻松的事。首先要做的就是公开,企业要对认捐和受捐情况做到全程实时的透明,方便同步监督。此后,就要做好相关的完善,最先要考虑到就是待用活动可能会带来的法律问题,及时解决法律上存在的“灰色地带”可以有效的减少人们对于“待用”的种种顾虑,还有就是需要相关的推广和宣传,“待用”活动需要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参与,仅仅靠使用社交网站推广的模式显然不能满足相关需要。尽管目前看来“待用”公益所遭受的质疑还依旧严峻,但人们大可以以此作为培育社会“陌生人信任”的良好契机,借助“待用”公益的推广和完善修复善心受伤的国民慈善事业。
所有的壁垒都源于人们不愿敞开的内心,所有的前路坎坷都不抵善良的坚定,待用公益也是如此。
http://www.dxsbao.com/news/744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