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记载“三线”足迹
走进博物馆,一个由电力、钢铁、建材和煤炭等多种工业元素大型雕塑便映入眼帘。通过讲解我们得知,它来源于水钢一号钢炉的创意,这也不禁想起,三线建设者那钢铁般的意志,高耸的建筑和它所体现的伟岸精神,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
穿过人民礼堂旁可以看到一副“三线”战略决策的地图,同学们驻足观看,有了解说员对当时国际社会背景以及国家战略的介绍,眼前的地图变得更加清晰,三线战略局势也豁然开朗。解说员讲到:“在1964年初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会议上,毛主席提出国家的经济建设必须以准备打仗为出发点,并提出把中国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的战略构想,其东北和沿海一带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西部包括贵州在内的13个省区的纵深地带为三线,进行三线建设工程。”
馆内的陈设让三线建设的点点滴滴一目了然。一些证件、函件和贵重的合影,记录可三线建设者在三线建设之前的各种工作。从那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本可拥有稳定且心仪的工作,安居乐业,生活幸福,但当三线建设的号角吹响时,他们愿凭一纸函件,不顾前方的艰难险阻与苦难,毅然投身于祖国的伟大建设中。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正是他们的写照。这样一大批风华正茂的中华儿女,为了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他们背井离乡,毫不犹豫的从沿海和各大中城市奔赴祖国的大后方。当时有这样一句口号:“祖国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奔赴到祖国的大江南北。”不管条件多么的艰苦,他们就是凭着这样简陋的条件,车轮滚滚,奔向三线。
被称为艰苦创业三宝的雨衣、雨鞋和棉袄,帐篷房、土夯房,还有茅草棚,由于缺米、缺菜、缺油、缺肉,只能吃大锅饭的大锅。博物馆复原了一个矿洞的场景,身处其中,圆木的支撑展现工人们的坚韧,坑洼的道路也在诉说着当年三线的不易。收音机、唱片机和放映机,或许就是他们全部的休闲生活,虽然身处边远山区,思乡情浓,但是他们每天都会通过收音机收听党的声音,收听毛主席的声音。他们通过唱片机,听着北京的金山上毛主席万寿无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曲,鼓舞士气,激扬斗志,因为他们始终相信祖国,相信人民,相信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灯光照耀下的这些文物,不仅记录着当年的艰苦,更展现着三线建设者在那个青葱岁月对国家建设的全力以赴,他们洒遍青春热血,艰苦奋斗,只为祖国的发展,只有他们才是时代的永恒,也只有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才是那个时代的永恒!
http://www.dxsbao.com/news/693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