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这片曾经承载着无数贫困与落后标签的土地,如今似乎又成为了“公益支教”的秀场。随着暑假临近,各种研学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纷纷售罄,甚至有人排队等待捡漏。然而,这种所谓的公益支教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担忧的商业化、形式化趋势。
据潮新闻报道,一些研学机构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成“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这种打着公益旗号的“伪支教”,实则是为了满足部分学生“提升背景”的功利需求,将大凉山的孩子当成了商业研学的道具。
公益支教的本意是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带来知识与希望。然而,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机构却将其扭曲为牟利的工具。他们利用家长和学生对于支教经历的追捧,推出高价研学项目,甚至将支教经历作为卖点,诱导学生参加。这种做法不仅背离了公益支教的初衷,更是对贫困地区孩子的一种伤害。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形式主义的公益支教不仅不能给当地孩子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反而可能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孩子们被迫一次又一次地参加内容相似的“免费课程”、“免费夏令营”,不仅无法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技能,还可能让他们产生对公益活动的误解和反感。长此以往,这种“被支教”的经历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对他们的未来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遏制这种“伪支教”的蔓延,需要多方携手治理。首先,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研学活动的监管力度,明确禁止研学机构搞虚假支教、进行虚假宣传。同时,应建立健全的公益支教制度,确保支教活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其次,当地教育部门、学校应拒绝配合这类支教研学项目,接受真正有益于孩子成长的长期支教项目。此外,家长和学生也应提高警惕,认清“伪支教”的本质,避免被商业利益所蒙蔽。
真正的公益支教应该是一种长期、持续、深入的教育活动。它应该关注当地孩子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真正有用的教育资源。同时,支教者也应该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当地孩子,与他们建立深厚的感情。只有这样,公益支教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带来希望和改变。
http://www.dxsbao.com/news/6778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