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文脉,再遇光福——苏大学子走近光福玉雕
2023年7月9日,苏州大学敬文书院暑期社会实践古城发展与保护小分队为进一步学习光福玉雕文化,走进光福古镇,再踏文化传承路线,回访玉雕大师钱建良先生。在访谈与实践中,小分队了解到光福古镇非遗文化产业的革新和发展,以及它所面对的新机遇与挑战。
(一)走近玉雕之乡
苏州是中国有名的玉雕之乡。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地先民就掌握了玉雕技艺。唯亭草鞋山、甪直张陵山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件,造型之灵巧,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光福则是苏州玉雕的一个分支。据《光福镇志》记载,宋元时期,光福境内就有玉雕作坊,生产各种玉器。
(图为钱建良玉雕工作室的玉雕作品。朱凌菲 摄)
(二)倾听名家之声
7月9日上午,古城发展与保护小分队寻访钱建良玉雕工作室,向钱建良先生了解在这一年中光福古镇的主要非遗文化产业是否有所革新和发展,并进一步深入交流,发掘疫情开放以来旅游市场的火热是否带动非遗产业发展,匠人们的所处境遇是否有所改善。
(图为钱建良先生接受访谈。朱凌菲 摄)
访谈中,钱建良先生向小分队介绍了玉雕文化的起源,生动展示了手工的“温度”。传统手工艺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艺逐渐被淘汰和边缘化,玉雕文化同样受其困扰。钱建良先生表示,传统工艺不该被科技替代,而是与科技并存。互联网和现在的AI技术,都赋予了传统工艺一个对外传播的方向。中国数字文化传播集团的成立,正是为了把中国传统的工艺,乃至中国传统的文化在全世界进行推广和传播。这之后也许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了解玉石雕刻,走近传统文化。
(图为钱建良先生介绍玉雕作品。朱凌菲 摄)
团队提出,传统手工的宣传方法难以得到具体突破。在疫情严重的时间里,很多人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在开放之后对玉雕的销售或多或少造成了影响。由线上到线下的突然转变,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这三年疫情改变了大部分人的销售方式,特别是从线下走到线上。疫情的时候我都是线上和人家合作的。不过我只是他的一个供货方,在他需要这个的时候供给他货。”钱建良先生说,“今年因为疫情从线上走到线下,增添了很多定制类产品。这有赖于技赋能的传播力度,是科技赋予我们的这种新型事务。”
相比起其他传统工艺,玉雕有一定特殊性,原材料和田玉又贵又稀缺。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玉雕的线上大众化。为了适应生存,工作室需要寻找线上客户,就不得不找人合作。合作方是主要的一条产业链。而在乡镇里,供应链讲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每个工作室都有一个主打产品。钱建良先生表示,因为农村的基础与工艺,产业很难做大做强,但却有利于做小做精。这样也有助于乡村里的工艺走得更长更远,而不是肤浅地追求商业价值。
(图为钱建良先生与团队成员交流。朱凌菲 摄)
“以前是卖方市场,我们只要做了很多的产品就能快速销售。现在的是买方市场,看他们想要什么。未来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一定有较多了解,而我们又不愿意脱离传统文化,在玉雕中融入西方文化,最难找的就是这个平衡点。如果产品没有得到社会认可,企业就会被淘汰,这个问题是很现实的。”钱建良说道。
在论及“先谈文化还是先谈价值”的问题时,钱建良先生十分坦然地表示,情结更重要。虽然无论怎样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它依然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但对于钱建良先生而言,他可以容忍更长的时间,比如20年市场导向的摸索。在适者生存的新环境下,玉雕工艺不得不经受各式各样的考验。
90年代时,通过乡镇企业等富起来的人们大多选择了移民,钱建良先生则依旧留在光福古镇。玉雕工艺需要这样一部分人,在技术领域做精做强,把文化内涵传承弘扬。钱建良先生表示,希望团队在二十年后来回访他时,他依旧在这里为保护玉雕文化贡献力量。
http://www.dxsbao.com/news/5859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