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历史建筑抗震减灾活动感悟
观震史,方知防震之重。7月29日上午,我们一行人在魏玮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山东省地震监测中心。在那里,我们充分学习了有关抗震的相关知识和相应器材的体验,在4D影院观看的《灾难启示录》,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真实”地感受地震带来的危害。之后参观的震后房屋模型,让我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灾难。斜楼的体验更让我们有了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上面的那种晕眩感,让人有种呕吐的感觉。在体验完各种设备之后,我们深刻认识到防震的重要性。
观结构,惊叹古人之才。次日,我们伴着细雨前往了圣城—曲阜。一下高速,便感觉到了浓浓地古朴气息,与济南那种现代气息是完全不一样的,让人有了一种更想去了解,去探索的欲望。
在简单的用过午餐后,我们首先来到了至圣林(孔林)。走过长长的主道,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至圣林“的木构牌坊,其主要的抗震结构为斗拱。斗拱是由若干斗型的木块和弓形的短木相互交接构成的构件,大都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由此往北便是二林门,亦称”观楼“,其主要为石砌结构,其下大上小的构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抗震能力。随后在参观孔庙,在这个占地300余亩的庙宇中,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大成殿的石木结构,其基台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1:2的矩形,大大增加了基础的面积,从而增加了其抗震性能。同时台基下部的刚性结构和三合土的摩擦因数较小,这样能够在地震横波的冲击下产生较小的剪切力,从而有效的避免建筑的基础被破坏,而现代的抗震结构常用的整体浮筏式基础正是这一原理。最后的孔府之行让人感受到的是古代人对建筑的思想,内外宅之分,以及其中各种对生活要求的改变,充分体现在建筑中。
三圣之行,充分感受到了先贤们在结构工程方面的伟大智慧。
游新区,现代结构来抗震。7月31日,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孟子故里—邹城市。当天上午,在邹城市地震局综合科傅辉科长带领下,我们来到邹城孟府、孟庙古建筑群。该建筑群位于郯泸地震带周边,其抗震结构更具代表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棂星门,经过木制斗拱抗震结构的泰山气象门,与孔庙入口处太和元气坊的建筑结构相比,该门梁架抬梁式角度变小,台基高度降低,且建筑四角出现裂缝,部分墙皮剥落。孟府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孔府的结构特色,堂厅南北规则排列,厢房东西分立,平民布置规则且墙体厚重,有效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下午,我们在邹城市地震局局长孔祥斌、综合科科长傅辉带领下赶赴邹城市凫山街道田庄社区,参观新农村改造项目。原来居民的房屋大都由砖木结构或者是用砖砌之后,房顶用预制板搭建而成的“小康楼”。这种结构虽然在外表上美观,但是其抗震性能却是一般。之后我们又参观了该社区棚户区二区改造施工现场,工程主要为六层标准层加一层阁楼的建筑形式,从基础底部开始设置地圈层,保证沉降时建筑成为一个整体,其上设置混凝土条形基础,结合构造柱大大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建筑内部的上圈梁与楼板为现浇一体,有效提高建筑的抗震等级。
游老城,知古建之精致。8月1日上午,我们来到了济南老商埠去参观历史建筑。我们首先参观了位于纬六路的山东丰大银行旧址,其为南部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作为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的“老洋行”,混凝土强度较低,砖墙与梁柱缺少构造性连接措施,成为其在地震中的最大隐患。为解决这一缺陷,2005年工程人员对“老洋行”进行了整体平移,原框架结构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同时拆除对结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没有贡献的构造来减轻结构自重。最为重要的是在国内率先采用减震隔震技术,使建筑物抗震能力大为提高,成为山东建成的首个减震隔震建筑。最后我们来到了宏济堂总店,建筑是迁址后重新修建的。建筑外观保持民国时期风格,内部使用钢结构取代民国时期的石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抗震性能。
在活动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曲水亭街参观那里的古建筑,由芙蓉街而入,我们先参观了王府池子,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老济南依水而住,小桥流水的安逸生活,老济南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让人眼前一亮。之后我们参观了文庙,其结构与孔庙相差不是很大,大都是石木结构,中间是斗拱能提高抗震性能。在蒙蒙细雨中,我们充分感受济南和厚重,从小在济南长大的我,第一次有机会去仔细的感受济南的历史,去观赏这些“立体的史书”。
短短的四天里,我们参观了从古到今的各种抗震结构,从而对他们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对以后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启发,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虽然时间短暂,但是此次活动并不止于这四天,自己也会结合这几天的所见所学,学以致用
http://www.dxsbao.com/news/558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