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临淄比起平常似乎要更加炎热一些,小城小镇中闲适的人群和阳光下行道树的气味,总让我回忆起儿时的故乡。
我们遇到了一位老人,他慢慢地谈论起这片土地上他曾经历过的童年,那还是山河破碎的抗日年代,战争和饥饿如影随形。
我回头看着身后的学生抗日志愿军纪念碑,沉思良久。
那还是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从书店给我带回了一套红色小说合集。几十万字的大部头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未免有些挑战性,我却唯独对那一本《铁道游击队》情有独钟,翻了又翻,封面的红色背景都磨淡了几分。
很久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历史上并没有会“爬火车搞机枪”的王强和老洪,也没有一丝不苟时刻帮助他们的政委李正。而历史中的英雄故事,虽不及小说中描述的波澜壮阔,却自有一种独特而真实的力量。
比如我们身后这座碑铭记着的临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的故事。
“李人凤啊,当年七七事变之后没多久,他就迅速拉起了一支队伍......”
李人凤生于临淄,于青岛求学时即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日寇的铁蹄踏破曾经平静的齐鲁大地之时,他返回故乡,利用当地派系矛盾,“借枪起枪”,迅速组织起了一支一百二十人的抗日武装队伍,也就是后来临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军训团的基础。
正如小说中的“血染洋行”一样,这支志愿军也通过一场精彩的战斗为自己打出了名声。辛店火车站旁的一次伏击战,李人凤带领着未经战阵的学生兵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日寇,随后更是越战越勇,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志愿军发展到数千人,拥有了自己的军工厂,被服厂和医院,队伍的主要领导人也全部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这支队伍逐渐锻炼成了清河平原上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当时在胶济线上,鬼子晚上都不敢开火车......”
纪念碑的造型没有太多的修饰,刻上的文字也略有些褪色,仿佛那段过去的岁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一样慢慢淡去,即便如此,字里行间的力量仍未消退。
我总是想起小说中的情节来,铁道游击队队员们劫持日寇火车的故事我依然记得清清楚楚。
“您刚说他们主要活动在铁道线上?那他们,是不是经常爬火车劫物资什么的?”
“哪有那么容易啊......”
小规模的破袭战一向是游击队的强项,这支武装自然也不例外,几年间组织大小破袭无数。通过破坏铁路地基,铁轨,电线杆这样的基础设施,极大地干扰了敌人的运输,间接牵制的军事行动,难以计数。以破袭战为主,配合其他的游击战争形式,对外痛击日寇,对内铲除奸恶,这支队伍创造了平原游击战争的典范。
从建成起,这支部队南征北战,经历大小战役三百余次,歼敌近五千人,一点一点将平凡的战斗与不平凡的牺牲,凝聚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抗战史。
我们正打算和老人作别之际,老人突然叫住了我们:
“你们看,这碑像什么?”
我们几个一时答不上来。
“那是火车啊,向前的火车......”
枪炮终会锈蚀,绿草会再次生长,所有战争的痕迹早已不复存在。许多平凡的人,他们的牺牲与付出或许从未有人知晓,他们的身躯融入了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庄稼一起生长。
但这座碑记得他们,记得当年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在这列飞驰的火车上,他们与我们相遇。
http://www.dxsbao.com/news/510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