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并不算太繁华的小镇,在这个房屋老旧连活动室都没有的中学,快乐营,坚持七年了。与其他九个营地相比,湖岭显得有些特别——它的活动场地在中学而非小学。选址在中学,确实有其考量。湖岭镇,有着两个小学。小学彼此距离很远,选址在任何一边,都会给另一边的孩子带来极大的不便。于是,快乐营定在了湖岭镇中学。这一定,就是七年。
七年里,那些幕后的人们,从未离去。
初来乍到的我们,面对着陌生的校园,不知所措带我们熟悉这个地方的,是保安爷爷。保安爷爷已近耳顺之年,但他却依然精神矍铄、康健有力,是这个校园的保护神。退伍老兵出身的他,天生就对大小流氓有着强大的威慑力。爷爷刚来这里做保安时,学校治安一团糟,常常有地痞溜进学校欺负学生。现在,这个小小校园,甚至附近的一圈,都俨然成了一座秩序井然的堡垒。我们敢把手机电脑放在敞开的办公室,直接去吃饭;家长们把孩子遥遥送来,从不担心——对他们来说,这个地方比家还安全。 因为快乐营,保安爷爷平白多了很多本不需要他来做的任务。暑假,清洁工阿姨都纷纷回家了,大小杂事都只能保安爷爷去做,各地点的卫生、垃圾的处理、溜进校园的猫猫狗狗……
快乐营报名期间,更是需要爷爷带领另外两名保安维持秩序,安抚着没报上名的家长们。
但爷爷却从未显出一丝不快。仿佛,这个学校已成了他的家,里头的,都是自己的孩子。
常看见体训生“保安!保安!”没大没小的叫着,笑嘻嘻溜出去买根冰棍,还不忘给爷爷捎一根;从前小地痞混进校园欺负学生,爷爷轻松把他们都制服,扭送到派出所,吓得混混们再也不敢进来;清晨时分,爷爷守着校门,哪个孩子来了哪个没来,清清楚楚,下次遇见便教育几句。他就是个看似凶悍实则温柔的大家长,宠着、护着、管着校园里的学生们。
最初,大家并没有注意到食堂的阿姨们。直到有一天,一位阿姨不太好意思的走向我们,问能不能请三位家长来厨房帮忙,她们明天都有事,煮饭阿姨一个人忙不过来。那天,是我们第一次走进厨房。各类食材码得整整齐齐,桌案灶台干净得闪闪发亮,空气却潮湿憋闷,呆一小会儿便汗流浃背,烦闷难耐。煮饭阿姨一直为湖岭镇中学服务着,工作时间也跟着学生走。暑假,本也是阿姨的假期。但因为快乐营,阿姨已经有七年没有完整的暑假了。
“有工资吗?”我不禁好奇。
“有的。但钱不是问题,”阿姨抬手擦了擦汗,“主要是这里太热了。”
“那……”我欲言又止。
“反正这也是公益嘛,如果不是的话,我肯定就不做了。”阿姨了然的笑,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
若说食堂是快乐营的后勤中心,那么煮饭阿姨便是食堂运转的核心。采购食材、烹煮伏茶、处理各类食材、烹饪早中晚饭、清洗锅碗瓢盆、清洁食堂地面桌面、食物装盘、下午茶准备……仅是一个人的量已足以令人头疼,然而,阿姨需要负责的却是快乐营一百多号人。
有时,我们会抱怨21天太长,日子太苦。然而,阿姨这样全天的辛劳,却是在热得难以忍受的厨房,是每年的21天,是连续的7年——她,才是最辛苦的人吧?后来,我们才慢慢知道,煮饭阿姨腰不好,其实不适合做太辛苦的活,却每天都五点半起来,有时甚至得睡在学校;阿姨虽然忙,却一直关心着我们。一位队员生病没来吃晚饭,阿姨都能注意到,贴心的询问是否需要烧夜宵,中午有队员忙工作,阿姨会特地留一份饭菜……
阿姨和保安爷爷,都是与侨界毫无关联的学校工作人员,却为快乐营付出了太多——不仅是每天辛苦工作的汗水,更是对师生们的关心与疼爱。“这是公益呀!”,阿姨的话萦绕在耳畔,或许正是这个念头,使他们坚持了整整七年吧?
当然,煮饭阿姨并不是一个人承担所有的任务。每天早晨,都有义工阿姨、义工奶奶们来帮阿姨做事。有的是快乐营孩子的家长,有的是暑期归国的华侨,他们自发轮流着来到厨房帮忙,没有工资,没有荣誉,或许是因为同为侨界人士,对留守之苦感同身受,才甘愿为快乐营一百多个孩子的快乐暑假而忙碌。我曾问一位义工奶奶,觉得快乐营怎么样。那时,奶奶正在洗菜。她抬起头来,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回答:“好呀,有饭吃,有衣服发,老师对孩子也好……”我不禁鼻头一酸。从这质朴的话语里,我们不难看出,奶奶家里并不富裕。奶奶的小孙女曾告诉我们:“奶奶很辛苦的,爷爷有时可以休息一会儿,但奶奶都不能休息。” 但义工奶奶依然来的频繁,或许,她是想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吧?
七年里,为快乐营默默付出的人,数也数不清。
不仅是保安爷爷、煮饭阿姨和孩子家长,有的人我们甚至不曾见过。
那些为我们腾出教室的学生,离开寝室把空调房留给我们的老师,为快乐营举办创造便利的校长,给予各种支持让快乐营越办越好的侨联工作人员,为快乐营宣传报道快乐营的媒体朋友,提供各种信息与政策支持的政府工作人员,协调各界人士为快乐营掌舵的社工协会……这些为快乐营出资出力的人们,虽不在第一线,却一直坚守着,成为快乐营最坚实的后盾。
这里是湖岭,仅仅是一个湖岭。那畔的山头,有枫岭。再走下去,是玉壶、东溪、大峃、仙岩、周壤、乌牛、七都、周南……一个个的营地,一年年的快乐营,一群群的有心人。
看得见的成长,数不清的付出。我,只是17年快乐营百余名志愿者中的一个。以后的日子,还会有无数的志愿者成为我们手中的接过接力棒,成为“我们”,来到快乐营的营地,献上的爱与汗水,甚至离别的泪。我相信,那些幕后的人们也是一样。具体的一个个人会退休、会调走,但“他们”也会如“我们”一般,一直守在这里,直到这片土地再无一名侨界留守儿童。其实,这里只有“我们”,和“你们”。
http://www.dxsbao.com/news/480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