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推崇“道德传家”“诗书传家”,进贤县文港镇人将其具化为“笔翰传家”。一支毛笔,记载着文港历史,也为文港人的生活撑起一片天。
7月4日,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访‘渡’非遗,寻‘文’底蕴”社会实践服务队沿着江西制笔文化的历史足迹前往文港镇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寻“文”底蕴。
文港寻踪感尖圆齐健之匠心
自秦代以来,文港人便家家户户以制作毛笔为生,“出门一担笔,进门一担皮”成为了千百年来文港人经营毛笔的真实写照,因此文港镇还被誉为“华夏笔都”、“中国毛笔之乡”、“中国毛笔文化之乡”和“中国楹联之乡”。
经过服务队调研组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工作人员的解说可以大致了解到,自秦代以来,文港镇以家庭手工制作为主的毛笔生产业就已大致成型,还出现了不同家庭分工合作制笔的产业现象。
文港毛笔制作以软硬适中的兼毫为主,讲究“尖、齐、圆、健”,千年的制笔历史经验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匠心传承凝聚成了128道工序。千古文化留遗韵,文港镇拥有璀璨文化瑰宝。
为保护毛笔文化遗产,文港镇人以私人的名义建立“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将文化传承融入文物展览与劳动教育,让毛笔文化“活”起来。
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整体构造为传统徽派园林风格,分为文化陈列馆、毛笔实物陈列馆、书画艺术陈列馆、图片艺术陈列馆和毛笔工艺制作作坊五个陈列馆。游客们在参观中能看见毛笔的制作过程,并切身体验“笔都”文化。
馆内收集了元、明、清、民国及当代的毛笔实物,以及与毛笔生产、销售相关的物品,为游客铺写了毛笔文化发展历史的锦绣画卷。同时馆内还收藏了宫廷御用笔和鲁迅、郭沫若、任继愈等名人使用过的毛笔,以及使用文港毛笔作画描纹制出的众多瓷器。
电商调研探非遗产业之振兴
享有“华夏笔都”美誉的文港镇已有1600余年的毛笔制作历史。依托浓厚的毛笔制造文化底蕴,结合电商发展模式,文港毛笔产业已经形成辐射面宽、成熟度高的产业集群,文港镇形成了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的经营体系和产销两旺、运输快捷的经济格局。
在镇政府的支持下,调研组同学来到电商基地进一步调研电商对文港毛笔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基地负责人的带领下,社会实践队参观了中国文房四宝商务示范基地电商O2O体验馆,大致了解文港毛笔产业的发展历史、制造工艺的传承、产业链缩影等情况。
经了解,电商的新兴促进了曾经在外游商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文港通过电商渠道拓宽销售市场、吸引更大客户,给传统的实体店对外销售主要依托固定客源模式带来了极大的革新。此外,自2020年文港毛笔制作工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当地着手打造“文笔”这一区域品牌,继续推动文港毛笔打响名声。
随后,队员们来到中国文房四宝交易市场,近距离与实体商户交谈。2020级汉语言文学创新拔尖班王颖是本次调研组组长,她说道:“调研工作不仅仅是了解这座小镇的发展,也是三下乡使得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省情民情的意义所在。我们的调研同样是宣传的一部分,这次来访我们很遗憾没能碰到毛笔集市开市的好时机,我希望之后能够再来文港,用更多的时间深度体验毛笔文化。”
他乡逢故承循光生长之师训
漫步古街石板路,由刘世南老先生题写的“中国毛笔文化之乡”牌坊静静地被曲折的村巷环绕,与文港镇的人间烟火交融。位于文港镇交通出入口处的牌坊紧邻居民,串联起文港镇的毛笔文化产业,让因笔而兴的文化古镇成为乡村振兴的见证者。
当本社会实践服务队路过这座牌坊,不禁肃然起敬地想起师大80周年纪念大会上文学院六代同堂,昔时刘世南先生谆谆话语如在耳旁:
荟萃七十年八十年九十年不老之大椿;
提携九十八八十八七十八尚顽之微命,坚护我长风。
这次相遇是偶然,也是机遇。
先生已去,精神长存,吾辈学子当如是,将赓续的文脉扎根赣鄱大地上。(撰稿人/投稿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任颖 胡馨月 邱佳钰 王文琪)
http://www.dxsbao.com/news/4577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