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准备什么吗?”
“我们有足够的故事,你来,就好。”杨芳坐在咖啡馆里,看着咖啡馆落地窗上的两句话,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她对自己接下来死亡咖啡馆的活动突然充满了期待,她即将通过别人的故事认识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
“另类”咖啡馆
外面又下雨了,天空布满乌云,黑压压的一片,仿佛随时都能和大地来个亲密接触。杨芳坐在一家肯德基店里咬着可乐管,心情郁闷地看着窗外的雨滴落在地上然后再溅向四处。她百无聊赖地看向马路对面,突然眼前一亮,那是一家咖啡馆,准确地说,是一家死亡咖啡馆。绿色地藤蔓缠绕在咖啡馆地四周,巨大的落地窗投射出温暖黄色的灯光。灯光下,人们两两相对而坐,轻松而愉悦。咖啡馆里温馨的氛围感染了杨芳,她来到咖啡馆门前,一张蓝色的宣传海报吸引住了她的视线。“体验死亡,重获新生”,杨芳打着雨伞看着海报喃喃出声。对于喜欢体验新鲜事物的杨芳来说,海报上的死亡体验活动就像鬼屋冒险一样令人期待。在完成报名之后,杨芳就一直怀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等待着活动的到来。
那一天终于来了,杨芳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了咖啡馆。推开门进去,杨芳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那个被装饰成民国复古黑色轿车的点餐台。她一边坐在高脚椅子上搅动手里的咖啡晃着腿,一边打量着咖啡馆的环境。一面大大的落地窗将咖啡馆一览无遗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明亮的玻璃连接着黑色的墙壁,仿佛一面天堂一面地狱。墙壁上用白色的颜料写了一句话,不是中文,杨芳没看懂,但是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作为一个留念。
“嘀嗒嘀嗒……”突然响起的声音让低头看手机的杨芳皱了皱眉,她抬头看向墙壁上复古的圆形挂钟。每隔十五分钟,挂钟便会响起嘀嗒声,咖啡馆里有点冷清,杨芳觉得那声音似乎要和自己的心跳声沦为一体,让她感到莫名的烦躁。她的视线移到了头顶上的吊灯,杨芳想起了那次雨天时淡黄色柔和的灯光,“压抑中却透露着温馨,真有意思。”她心想。
半个小时过后,杨芳被服务员引领着来到开展活动的房间,“欢迎你,亲爱的陌生人”,她看着门上挂着的木牌,轻读出声。“打开门即可进入,希望你有一个愉快的旅程。”服务员向杨芳微微鞠躬便转身离开。转动把手,打开门,杨芳又再一次感受到了那次雨天里的温馨。房间里没有人,清凉的风从窗外吹进来,带动纱帘也微微飞扬,黄色的桌子上是各样的小蛋糕,中间还摆了一只小小的泰迪熊。杨芳数了数有12个凳子,”是有12个人吗?”杨芳挑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位置坐下,等待着其他人的到来。
过了一会儿,陆陆续续有人走了进来,大部分都是女生,只有3个男生,年纪最大的是这活动的主持人也是这家咖啡店的老板,一个叫做杨丽(化名)的40多岁的妇女。除了经营咖啡店,杨丽还是一个心理医生。在活动开始时,杨丽向参加活动的人介绍了自己举行活动的初衷。在杨丽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她就感觉人们对于死亡的话题总是趋于逃避的,不敢直面自身生命的流逝,在活着的时候可能做了许多无意义的事情,临终时只剩下满满的遗憾后悔。杨丽举办死亡咖啡馆活动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减少人们去世时的遗憾后悔与什么也改变不了的无力感。
杨丽觉得死亡咖啡馆是一个没有特定主题或演讲者的沙龙分享会,唯一且根本的主题就是“死亡”。这是一个很年轻的体验活动,2004年,瑞士社会学家伯纳德·克瑞塔兹第一次提出死亡咖啡馆的概念,但是直到2011年,一直对死亡主题活动很感兴趣的Jon才在英国伦敦自己家中地下室创办了第一场死亡咖啡馆并将这个活动形式传递全球。杨丽笑称自己在最开始举办活动时被人们当作是骗子,有次甚至接到了警察的电话。虽然杨丽在笑着说,但是杨芳能够想象到当时的艰辛与不易。
简短的活动历史介绍后是30秒的自我介绍,杨芳仿照前面的人,只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和大学生的身份。坐下之后,杨芳的目光看向可斜对面的一位穿着蓝色条纹的女生,“她叫什么来着,好像叫王晶,是一位90后妈妈,”她感觉王晶在听到自己是大学生时眼睛亮了一下,“她是想到了什么吗?”杨芳心想。
碰撞与思考
3个小时之后,杨芳从咖啡馆里走了出来,她本来应该回学校的,但是此刻却漫无目的地走在上海的街头。她想起在活动上,12个人喝着咖啡,吃着甜品,在温馨的氛围里分享着自己看过的电影、书籍,还有人生故事,而这些分享无疑例外是关于死亡的。
有的人会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真实的人生死亡故事在交流会分享给一群陌生人,在交流会上,没有评判,不是心理咨询,有的只是讲述与倾听。杨芳在交流会上的许多故事其实都在手机、电视上看到过,但是当这些故事以讲述的方式被呈现出来时,杨芳觉得这些故事带来的冲击远比平常所感受的大。王晶就是杨芳在这场活动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位。
在王晶的讲述中,大学生活对于她而言,是自己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在听到杨芳介绍自己是一个大学生时,王晶的眼里满是羡慕,“还在读大学,真好”她想。王晶和杨芳一样,是在上海读的大学,从小生活富裕,深受父母疼爱的她从来不知愁为何物。她在大学里有一个对她很好的男朋友,打算一毕业就结婚。在那段日子里,年轻的王晶有着甜蜜的爱情和远大的理想,日子温馨又美好,然而,这样的日子在王晶毕业的那天戛然而止。
王晶现在还记得,那一天天气特别好,同学们穿着学士服在草坪上拍照,为自己留下在大学里的最后的回忆。王晶在学校门口一直等着自己的父母,他们打算在校门口拍照之后再回家,可她等来的是医院的电话,王晶的父母在途中发生了车祸。巨额的手术费一下子就压垮了这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孩,为了凑齐手术费,王晶卖掉了房子,可是不幸的是,一场场包含希望的手术没能将她的父母从死神手里抢下来,王晶的父母去世了,男朋友也向她提分手。
王晶有时觉得那些事情挺狗血的,像拍电视剧一样,可是却那么真实地发生在自己身上。父母去世那段时间,王晶觉得自己也活不下去了,白天她窝在小小的出租屋,房间里只有一张床和一个简易的衣柜,衣服到处都是。角落里,吃剩的泡面散发出奇怪的味道。王晶不愿意收拾自己并开始抽烟喝酒。
王晶曾在那段日子里对朋友说:“死亡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她的话让朋友觉得害怕,在朋友的生拉硬拽下,王晶被迫参加了一次死亡咖啡馆的交流活动,朋友希望死亡咖啡馆可以改变王晶。在那个交流会中,王晶听到了许多他人关于生死的故事。有和她一样父母离世的、有经历地震的幸存者、有痛失孩子的母亲、有在医院见证无数生死离别的医生……这些人让王晶有了一种归属感,她觉得有人终于能深刻体会到她的痛苦与无奈。
除了分享会,王晶还在咖啡馆里体验了特色的死亡活动。她躺在黑色的棺材里,看着棺材盖在自己眼前一点点合上,在最后一丝光亮即将消失时,王晶开始嚎啕大哭,她想,父母一定不愿意看到自己将生活弄得一团糟。眼泪消减了悲痛,王晶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找工作,结婚生子,然后成为现在的全职妈妈。
王晶之所以会参加死亡咖啡馆的活动,就是因为在那段她人生最艰难的日子里,她在交流会上汲取了勇气。而现在,她希望将这份勇气传递给更多的人。听了王晶的发言,杨芳想,“死亡咖啡馆存在的意义或许就是从拥有同样经历的人中体验到情感的共鸣与碰撞。”
向死而生
杨芳回到学校之后,一个人坐在学校人工湖的长椅上,闭上眼睛享受着风吹过脸上,感受阳光的温度。她想起了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主持人杨丽说:“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来这里?”一开始杨芳只是单纯地觉得死亡咖啡馆活动有趣好玩,但是现在她觉得是为了倾诉,将自己的情感倾诉给那些有同样经历的人,哪怕他们只是一群陌生人。
自卑—这是杨芳对自己的定位。可是在身边的人看来,性格大大咧咧的她活得就像小太阳一样,阳光又自信。杨芳是一个农村来的普通女孩,上海这座繁华的城市让性格内向又不善言辞的她感到无所适从。一直以来,她所想的都是如何摆脱自己以前生活的影子,摆脱自卑,像一个“城市人”一样生活的更加体面。她给自己和周围的人都营造了一种她生活得游刃有余的假象,但是在咖啡馆里她向他人剖析了她不为人知的一面。她的自卑与死亡咖啡馆的死亡主题其实关系不大,但是杨芳觉得那个环境让她有了倾诉分享的欲望。她有足够地时间去慢慢讲述,而有人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真不错”杨芳心想。
她还想起了自己已经去世的奶奶。在杨芳的记忆中,奶奶是慈祥的、温和的、坚韧的。但那个倔强了一辈子的老人家最忌讳的便是“死”字,在她的影响下,杨芳对死亡也一直报以抗拒的态度。一想到未来有一天,自己会离开这个世界杨芳就会觉得害怕与不知所措。她拿出手机看着自己拍下的照片,她又看到了那个令她讨厌的挂钟和黑色的墙壁以及墙上的话。杨芳查了百度,那句话是德语,意思是“星辰是夜晚的思绪,它们不会止息,而且永远闪耀。”杨芳笑了笑,她突然觉得死亡也不是那么可怕。她害怕的是奶奶去世前眼里满是对这个世界的不舍,但随着心电图变成一条直线,再多的不舍也在此刻画上了句号。她睁开眼看着校园里一张张青春的面庞,她想,“无论未来如何,但是自己离开人世的那一天是微笑的,而不是像奶奶一样的不舍与不甘心。”
或许是生活经历太少,杨芳一直对杨丽所说的“举办死亡咖啡馆活动是想让大家认识到人可以部分创造自己,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现实,以便发现自己”没有理解,她常常觉得这句话像是一句佛语,她对朋友开玩笑说:“这是需要经历过大风大雨之后才能体验到的人生格言。”
http://www.dxsbao.com/news/3501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