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躬行万里路,神居胸臆志气统
——采访民俗博物馆馆长
为获有更多有关渔民俗的权威资料,解答实践过程产生中的疑问,淮海工学院文学院“唱响渔歌新旋律,谱写一带一路新篇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8日拜访了连云港市民俗博物馆馆长张大强先生。
天空中飘着零星的小雨,队员们在出租车上紧张地演练着采访内容。到达民俗博物馆,馆长给大家搬了椅子,招呼大家到办公室里坐下。出乎意料的是,张馆长的办公室没有想象中的豪华气派,桌上放的一本老旧的、封面脱落的字典,还有便是办公室里随处可见的书,陈设非常简单。
当被问及对渔民俗的消亡问题的看法时,馆长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民俗消失是正常的现象。例如以前在小村,常有走街串巷、锯碗补锅锯大缸的人,人们一般把他们称作’锯锅的’。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就连村里都很难看到老灶了,这些锯锅也只能淘汰了。但一些民俗是不会消失的,类似于传统美德,因为它已经深入到我们的骨血里了。”
谈及渔民俗对城市民俗的影响,馆长告诉队员们,渔民俗在性格、饮食、方言等方面会对城市民俗产生巨大影响。在方言上有许多例子,例如当地尊称的“老大”就是由船老大延伸而来的。
提问环节结束后,馆长对队员们关于渔民俗的研究表示支持,并同意在民俗博物馆建立文学院社会实践基地。“做这些工作其实是很枯燥的,比如我写《海州湾民俗志》就花了三年半的时间,跑了很多地方,也碰到了很多困难。如果没有对这个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心,我觉得是很难坚持下来的。”他补充道。
作者:戎啟萱
2017年7月8日
http://www.dxsbao.com/news/332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