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明学以养德,知礼而后食
核心提示:10月21日晚,由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谢定源主讲的“中国饮食文化”课程在第三教学楼A303讲授。课堂上,谢定源用生动诙谐的语言为大家讲授了中国传统食礼的相关内容,并积极引导同学们思考和发言,营造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是一节妙趣横生的思政课堂,也是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取之精华,去其糟粕
“正式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个问题,中国传统食礼中需要弘扬的有哪些?需要摒弃的又有哪些呢?”课堂伊始,谢定源通过一个探讨题引出了此次课程的主题-中国传统食礼。“传统的餐桌礼仪中,我觉得主客之间相互尊重是值得弘扬的,比如宴席上主人让客人先点菜,而客人也充分考虑主人的喜好与口味;但是请客的时候过于讲排场,就容易造成铺张浪费。”动科1602班的于承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随后,谢定源就同学们的回答提出了判断中国传统食礼文化好与不好的标准,他认为优秀的食礼文化应该有利于文明的传承与延续,要符合文化发展的趋势,融于现代化生活的氛围。而对于一些陈旧的、过时的、不合理的食礼文化,是应当摒弃的。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以敬为先,尊重为本
礼仪的核心是尊重。谢定源认为,无论社会地位的高低,个人财富的多寡,每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做到与人为善,注重礼仪。中国食礼文化由来已久,几经变迁,但“礼敬、尊重”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不论是从商周分食制到唐代合食制的演变,还是《鸿门宴》中筵席坐次的布局与安排,抑或是传统婚礼仪式里的茶礼与合卺礼,无不透露出食礼文化对“礼”的追求。而现代餐桌礼仪也有诸多的文明规范,进餐前要让长者先入座,进餐时使用筷子要规范,不能对着餐桌打喷嚏,用完餐后离席的礼貌问题等,都要求保持对其他客人的尊重。这不仅是食礼文化的体现,也是个人文明素质的表现。
另外,谢定源还和大家探讨了如何在传承合食团圆欢乐的同时保障饮食安全,同学们也都积极踊跃地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追根溯源,区别分类
从原始社会的生食,到秦汉时期出现了鸳鸯锅,再到明清时期的佛跳墙,再到如今利用高科技烹饪新食物,谢定源为同学们介绍了菜系的发展史,并引出了“氽”和“汆”的辨别问题。根据谢定源老师的讲解,“氽”是炸的意思,而“汆”是用90°-100°的水开小火煮东西的意思,仅仅“人”和“入”的细微差别,涵义却千差万别。
谢定源还用边提问边讲解的方式,提出“爆、炒、溜”,“炖、煨、蒸”,“烧、烩、焖”等相似烹调方式辨别的问题,邀请到吴心怡等同学回答自己的理解,再进行补充解释,达到了同学思考,老师补充的目的。
“三味一体”,五觉审美
品菜不止是品菜的滋味,还有菜的香味以及菜的韵味,即“三味一体”。菜点质量的构成元素有很多,相对于对音乐的听觉单一享受,对绘画的视觉单一享受,对电影的视觉与听觉两觉享受,谢定源总结出炒菜具有五觉审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谢定源采取先讲解后总结的方式,区分中国菜与其他国家的菜的差别,强调中国菜“以养为目的,以胃为核心”的理念,为同学传达中国菜的内涵。
线上线下,相辅相成
中国饮食文化这门课程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学线上课堂,再线下讨论交流,强调重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谢定源说:“我们改变了之前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模式,目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自主判断的能力,达到育人的效果。”当谈到听课感受时,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讲师鲁群表示:“我本科是华农的,大三时就选过谢老师的课,课上老师会讲很多饮食文化的知识,当时就觉得老师的知识面很广。现在我自己当了老师又回来听谢老师的课,除了觉得亲切和深感老师学识渊博之外,还感叹于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的从容淡定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我想这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分不开的,而且雨课堂授课的方式,增加了和学生的互动,方便了学生对课件的查看,这也是比较好的地方。”
九点半左右,本次课程圆满结束,同学们陆续地离开了教室。
(文字记者:蔡仁芬 李佳怡 摄影记者:李子烨 )
http://www.dxsbao.com/news/2453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