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徐氏祭祀礼仪,弘扬传统节日文化。6月29日,为了进一步了解繁昌县中分村徐氏祭祀文化,安徽师范大学传统节日调研团队拜访了退休的老村支书徐友铎。徐友铎先生在任村支书期间在徐氏祭祖申遗工作上功不可没。身为中分徐姓第二十九世子孙,他对徐氏祭祖文化了如指掌。
兴旺发达的徐氏家族
据徐友铎介绍,明朝永乐年间,祖先徐鉴夫妇离开族人聚居的八分村,来到一个叫竹丝塌的地方,除茅构屋,开荒种地。数百年日积月累,徐姓族人在此生根发芽,终于长成根深叶茂的煌煌巨族。因竹丝塌地处徐姓同宗聚居的汪桥和八分之间,便被叫做中分村了。“我们徐氏家族经过近八百年的发展,到我已经有二十九世了!”谈及家族的兴旺史,徐先生自豪地说。
面积近10平方公里的中分村徐姓人家占了百分之七十,丰富多彩的中分文化也与这个家族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人丁兴旺的徐姓子嗣被分成了九房。因此,徐氏家族不仅有掌管家族大事的族长,还有分管各房的房长,逐渐形成了体系完备的家族关系链。除了浓厚的宗族文化,在徐友铎的眼中,中分村还是一个人杰地灵而又关系和谐的世外桃源。“我们家族自定居中分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如果一户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全族人会集体出资,帮助困难户。”徐氏家族人的和谐关系还体现在独具特色的合葬墓中。“婆婆与儿媳合葬叫做婆媳墓,父亲与儿子合葬叫做父子墓,此外还有兄弟之间的合葬叫做兄弟墓。”,这些违背当时伦理道德的合葬,却出现在了群山环抱的中分村。正是这样一个关系融洽、兴旺发达的家族,才孕育出了形式多样的中分文化与庄严隆重的徐氏祭祖习俗。
庄严隆重的祭祖习俗
怀宗敬祖是中国人共有的文化基因。长久以来,中国社会建立在宗族制基础之上。子而父,父而祖,祖祖辈辈,宗族谱系历来为中国人重视;祭祖怀远,常常成为家族和个人的一桩大事。在中分村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中,徐氏祭祖格外引人注目。在茆耕茹教授与中分村人的共同努力下,徐氏祭祖被评为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了徐氏家族概况过后,徐友铎向前来拜访的队员们重点介绍了徐氏祭祖习俗。
“历史上中分村的徐姓祀祖活动分别于除夕、清明、中元一年举行三次,现今只留除夕、清明二祀,主要集中在享堂遗址与远祖墓前进行。”在徐先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除夕祀谓做“祀祖贺年”,除夕深夜为主祀时刻。年夜饭后,族民们先在房长的带领下祭拜各房先祖。待至子时,公堂响锣,族民聚集祠堂。在族长的带领下,进入享堂,洗手上香、按辈有序地向历代祖宗叩头贺年,祈求祖先赐丰佑安,然后返家守岁。清明祀祖谓“做清明”,是徐姓必行的祀祖之仪,主要以上坟扫墓为主。族民们随族长至祠内享堂,向祖宗牌位焚香礼拜后,赴各祖茔墓扫祭,祭品有猪、羊、香供等。在唢呐鼓乐声中,按祀祖程序,逐一进行。族民们先祀祖先徐鉴墓,再祀徐鉴之妻吴老孺人的儿媳墓,再至徐鉴两子徐环、徐瓘二人的兄弟墓。然后返回享堂,向祖宗灵位行跪拜礼。
“我们的祭祖仪式庄严又隆重,祭祀时全省全国乃至海峡两岸,都有人来参加,参祭人数最多时有两千人!”徐友铎自豪地说。
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节日文化正呈现出日渐衰微的迹象,中分村的徐氏祭祖文化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面对队员们的疑问,徐友铎先生深有体会地说到:“传统节日文化不被重视有其自身的原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作为村里的老一辈,我们还是希望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文化一直流传下去。”
近年来,中分村在保护当地民俗文化方面做出了不小的努力。2005年,还在担任村支书的徐友铎就号召族人恢复中断了数十年的祭祖仪式,最终在旅台同胞的帮助下,中分村人重新修复了祖宗徐鉴墓、婆媳墓与父子墓,声势浩荡的祭祖仪式又重新成为凝聚整个家族力量的纽带。2008年,在民俗专家茆耕茹先生的帮助下,中分村又将徐氏祭祖申报成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历史上祭拜祖先的传统,近年来徐氏祭祖还增添了祭奠新四军三支队战死士兵的活动。徐友铎说:“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正是新四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中分村人幸福的今天。他们没有亲人,我们便是他们的子嗣,理应尽到晚辈应尽的义务。”
尽管未来的发展仍面临种种难题,但是徐友铎坚定地说:“我还有儿子、孙子,就算哪一天我的身体不行了,也会有人来接替我继续弘扬徐氏祭祖的文化!”正是有了徐友铎先生这样锲而不舍的传承人,徐氏祭祖文化才有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
悠悠节日文化韵,荡荡民族精髓魂。与老书记徐友铎的交流不仅让队员们了解了徐氏家族的历史,还让他们进一步认识了中分村徐氏祭祖文化。在前辈们倾情付出的精神感召下,队员们深感责任重大。相信在接下来的访谈调研中,传统节日调研团队会找到一条适合传统节日文化发展的道路。
http://www.dxsbao.com/news/238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