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最美工匠
7月7日、7月8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杏花书院“青年之声”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在许村重温红色记忆,追寻最美工匠。他们走进抗战红色文化记忆展室,聆听抗战故事,传递太行精神;他们走进明清古街,学习牵绣非遗技艺,观赏废铁艺术,感悟工匠精神。以青年之声,传文化之魂。
记忆展室 走入抗战岁月
翻开历史,解读长卷,志愿者们在村民的带领下一点点地了解许村的抗战故事。池必卿在许村、浦化人在许村、叶成焕在许村、八路军“老二团”在许村……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历史事件摆在志愿者们的面前,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应该做到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今日山河日新,吾辈自强。
走访聆听重温红色记忆
参观了许村抗战红色文化记忆展室之后,志愿者一行人来到村里78岁老人家中了解当年的抗战故事,老爷爷说,虽然他没有真正经历过抗战,但是他出生在战争年代,亲身体验了抗战的胜利。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运输方式从人力挑担到小平车再到现在的汽车,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新时代的引领下,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凤台小戏 传递太行精神
志愿者聆听凤台小戏《逃难》,用便于传播的民间小调形式,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许村百姓饱受战火,却全民抗战的故事。凤台小戏在500多年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把富有南方风味的艺术小曲逐步演绎成具有北方地方特色的小戏。凤台小戏产生于民间、生长于民间、繁荣于民间,用声音讲述身边的故事、用声音来记录历史的痕迹。凤台小戏,向“青年之声”服务队的志愿者重现了极富传奇色彩的抗战故事,抚今追昔,回忆往事,留在志愿者心中的是浓重的印痕和永远抹不掉的红色记忆。
穿丝纳锦牵太行风情
牵绣传习点的老艺人白巧英是和顺县牵绣、组合立体绣创始人,是祖辈传承牵绣技艺“第八代传人”。她是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被称为“和顺最美工匠”,她的牵绣精品在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比赛中获得20多项金奖。尽管荣誉满身,她却始终不忘初心,不断雕琢自己的作品,完善自己的工艺,用追求卓越的心态完美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传习点志愿者们看到白巧英师傅亲自指导村民牵绣针法、配色等,和村民们一起探讨、分享经验,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以及更多人的牵绣技艺水平。白巧英师傅也利用农村农闲时节,多次为和顺县妇女及贫困户集中培训,在和顺许村就有10余名牵绣技术骨干,和顺县大部分的农村贫困户妇女技术得到提升,通过牵绣作品增加家庭收入,助推脱贫增收。
打浆、糊裱、晾晒、裁剪、绣制,在牵绣传习点聆听白巧英师傅介绍牵绣工艺,向手工艺人学习简单的牵绣技艺,一丝一缕、一针一线,绣花针在手中的绣样上游走,认真的去学习去请教,亲自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用实际行动去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
金锤打花有新意
志愿者们来到许村第一代铁艺创始人郝志强的家中,和铁艺匠人进行了别开生面的交谈。许村铁艺匠人把一块块冰冷僵硬的废铁、零件,变成栩栩如生、有趣好玩的艺术品。志愿者们感受着匠人的奇巧构思,为这些被赋予生命的工艺品发声。志愿者们走出校园,走近匠人,用双眼去发现,用心灵去体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传统工艺的精巧。
走近许村抗战红色文化记忆展室、聆听老一辈人的红色故事、随着凤台小戏重回战火岁月,带给“青年之声”服务队志愿者们的不仅仅是震撼,还有无尽的思考,让志愿者们更加铭记历史,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体验牵绣文化,感受废铁艺术,学习手工艺者的工匠精神,带给“青年之声”服务队志愿者们新的文化感悟,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为传统工艺发声。
http://www.dxsbao.com/news/1808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