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午9时,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八音坐唱小分队”在万峰林景区门口集合,正式开始了以“探寻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音坐唱发展现状”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小队成员首先在万峰林西南大门的标志性建筑物前合照,领略万峰林国家5A级景区风光,感受其传承文化底蕴。
接着来到纳灰村,这个孕育了八音坐唱的传奇之地。进入纳灰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造型奇特充满民族特色风味的大门,它由一根根赤红方木拼接而成,彰显着村寨的古朴与肃穆。村寨中,河流、人家、田园、山峰、古树……构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田园山水画卷。原始的农耕文化,蜡染、织布、绣花流传至今。浓郁的民族文化让纳灰村显得更加生动和神奇,而小队此行的目标被誉为“天籁之音”“声音活化石”的八音坐唱更是引人注目。
中午12时,小队成员抵达布依八音堂。在这里,小队成员了解到八音坐唱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演奏乐器。布依族八音坐唱又称“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演出队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箫、月琴、三弦、铓锣、葫芦、短笛等八种乐器合奏而得名。透过展出的乐器和墙上的照片,小队成员仿佛能从中窥见八音坐唱演奏时的盛大场景。此外,讲解员表示:“布依族八音坐唱深深扎根于布依族群众之中,可以说,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区医保库中的一件瑰宝。而且九位传承民间艺人正带领着各自的八音坐唱团队活跃在城市农村大大小小的舞台上,为布依八音坐唱的传承做出不懈的努力。”
讲解结束后,小队成员在布依八音堂门口采访了来自青岛大学的宋睿同学,从对八音坐唱的了解程度、喜爱程度、现状发展等三方面进行了提问。之后又随机采访了前来参观的群众。据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外大部分游客都是来万峰林游览观光后才了解到八音坐唱,而寻访中来自贵州省内的游客对八音坐唱有所了解,但不深入。宋同学表示:“暑假期间从网上了解到万峰林景区之美就决定来这旅行,来这之后没想到这里的八音坐唱更令人惊喜。我觉得八音坐唱不应该局限在省内,应该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它。”据了解早年八音为宫廷雅乐,元明时期加入布依族审美,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如今受到现代音乐的冲击,让传承者和研究者日渐减少,许多青轻一代对八音的认识知之甚少。
此次探寻万峰林虽然只有一天,但已经充分了解到八音坐唱的文化背景与发展历史。同时,小队成员对八音坐唱现状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更加坚定保护、传承八音坐唱的信念。
http://www.dxsbao.com/news/1763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